第四,全力加強情報、信息工作。少數民族地區的公安、安全等部門的幹警、安全保衛人員應學習、掌握所在地區的民族語言。缺乏對當地民眾語言的了解就不可能真正掌握當地恐怖、暴力組織、人員及活動的動向,也不可能同當地少數民族群眾交心、交流,真正融洽地相處。公安、安全部門應采取各種辦法和手段接觸恐怖暴力組織和團夥,獲取第一手信息,掌握動向,製敵於先。
四、教育、培育公民個人防範意識、知識和能力
無論采取多少有效措施,都無法做到萬無一失,完全杜絕恐怖、暴力事件的出現。因此,要在小學、中學、大學和社會各單位進行反恐、防暴安全教育,使每個公民具備必要的安全常識和一定的維護自身安全、同恐怖暴力分子進行鬥爭的能力。在恐怖暴力事件發生時采取各種可能的措施,把恐怖、暴力、極端活動造成的損失,特別是人民生命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
五、標本兼治,消除恐怖暴力極端勢力生存的土壤和條件
要取得反恐、防暴、反極端勢力鬥爭的勝利,必須標本兼治,既要有效應對恐怖、暴力、極端活動,又要努力鏟除其滋生的土壤和條件。一個國家和社會不可能完全杜絕恐怖、暴力、極端活動的產生,但應做到使恐怖、暴力、極端勢力得不到民眾的認可和支持,而是遭到各民族民眾的唾棄和反對。因此,要在輿論和宣傳上做好工作,在新疆、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和全國打一場長期性的反恐、反暴力和反極端勢力的人民戰爭,造成這三種勢力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局麵。最近在新疆和田地區出現的數萬民眾自發參與搜捕恐怖暴力犯罪分子的可喜現象應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第一,通過報紙、電視、廣播、網絡和在公共場所展示文字、圖片等形式,揭露恐怖、暴力、極端活動殘忍傷害各族群眾的罪行,使各族群眾仇視、痛恨這三種勢力及其犯罪活動,使三種勢力在社會處於完全孤立的境地。
第二,通過政府和宗教界大張旗鼓地宣傳主流宗教教義,揭露、批判極端宗教思想和主張。把國內宗教極端思想與塔利班、基地組織和國外各種極端勢力聯係起來,使社會各界看清宗教極端勢力的反人類、反人性的本質。
第三,在恐怖、暴力、極端勢力活躍的地區,要嚴格控製偽宗教組織和網絡。堅決取締極端宗教組織,堅決製止其非法活動。在這些地區,在一定時期內應該對網絡進行一定限製和嚴格審查與監控,防止宗教極端思想和主張在網絡上傳播。
第四,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要加大政策傾斜力度,使廣大各族民眾安居樂業,熱愛祖國,擁護黨和國家大政方針,反對恐怖、暴力和極端思想及活動。應當承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些地區和一些民眾在一定時期處於較為不利的地位,生產和生活可能較長時期處於困難狀態。對此,不能僅僅依靠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更不能聽之任之,視而不見,必須充分發揮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的作用。過去我們在較為困難的條件下都能實行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傾斜政策,現在和未來更應加大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政策傾斜和支持力度。要大規模地在民生方麵加大財政投入,在教育、就業、醫療、養老等方麵加大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支持和保障力度,使廣大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民眾由衷地擁護、熱愛黨、政府和國家,痛恨破壞社會和諧、穩定和發展的恐怖、暴力和極端活動。這樣就使恐怖、暴力、極端活動陷入各族民眾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因此,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應首先抓民生、抓就業、抓社會福利保障,其次才是抓項目、抓投資、抓經濟發展。民生重於經濟發展,重於投資建設項目。不管規模多麼宏大的投資和建設項目,如不能直接、顯著地提升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各族群眾生活水平和社會福利保障,都無助於地區的和平穩定以及長期的發展。
第五,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各級領導和幹部要真正深入各族群眾,深入基層,與各族群眾交心、交朋友。中央應明確要求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公務人員都要學習、掌握當地少數民族的語言,堅持雙語教學和工作;各級領導和幹部還應學習、了解當地的各種宗教,尊重、保障正當合法的宗教及活動,同教友交朋友,同合法的宗教融合和諧。要學習、尊重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化和風俗習慣,使各族群眾感到自己的語言文化和權益、尊嚴得到尊重和保障,從內心擁護、讚成、支持國家和政府,反對反國家、反社會的暴恐事件和“三種勢力”。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最終穩定發展也必須依賴於這些地區的民主、法製建設來保障。
近幾十年來,很多國家和地區都經曆了較長時期的暴恐活動猖獗、反恐反暴力鬥爭艱巨的時期,如英國、美國、俄羅斯、中東等。對此,中國要有相應的認識,要有堅持長期鬥爭並應對錯綜複雜局麵的準備。
世界反恐、反暴力的長期鬥爭實踐也證明:恐怖、暴力活動是反人類、反道德、反世界的罪惡行徑,遭到全世界人民的堅決反對,是注定要失敗的。同時,各國、各地區的反恐、反暴力鬥爭都是長期的,艱巨複雜的,需要做長期、全麵、持續、仔細、嚴密的工作和努力。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政府的領導下,采取堅定有力的行動和部署,不斷吸取國內外已有的反恐、反暴力鬥爭的經驗教訓,一定能取得反恐、反暴力鬥爭的勝利。
(第一作者係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國際戰略與發展研究所博士後;第二作者係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國際戰略與發展研究所所長,教授)
(責任編輯:徐海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