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2)(1 / 3)

發展循環經濟是節約資源的有效形式和重要途徑。要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注重從源頭上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的物質量以及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後重新變成再生資源,加強資源循環利用的技術研發,大力推進循環經濟發展,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加快形成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係。

(第三節) 加大自然生態係統和環境保護力度

(一)政策導向和理論觀點

良好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要實施重大生態修複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麵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快水利建設,增強城鄉防洪抗旱排澇能力。加強防災減災體係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禦能力。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汙染防治。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二)存在問題和原因分析

黨的十七大以來,我們采取了一係列強有力措施,我國環境質量有所改善。但是,水、大氣、土壤等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總體惡化的趨勢沒有得到根本遏製。由於部分地區對國土空間的盲目開發、過度開發、無序開發、分散開發,帶來和造成了森林破壞、濕地萎縮、河湖幹涸、水土流失、地麵沉降,沙漠化、石漠化和草原退化,生物多樣性銳減,各種災害頻發等自然生態係統嚴重受損的問題。一些重點流域及農業麵源汙染、湖泊富營養化嚴重,群眾飲用水安全受到威脅,一些飲用水水源地水質不合格。近海汙染趨勢沒有得到有效控製,赤潮、滸苔等海洋環境突發事件頻發。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及部分省會城市大氣汙染問題突出,部分城市灰霾天氣嚴重。重金屬、化學品、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和土壤汙染加重,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產生量大,垃圾圍城現象愈演愈烈。產業轉移帶來的汙染呈現由東部向中西部轉移、由城市向農村擴展趨勢。環境汙染給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帶來嚴重危害,血鉛病、癌症在一些地區集中出現,環境群體性事件呈多發態勢。

(三)對策措施和答題思路

良好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必須堅持把滿足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作為環境保護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對群眾來說,沒有健康,提高生活水平無從談起。對國家來說,沒有健康,人力資源的優勢難以發揮。我國要如期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最大製約因素是環境質量。必須從源頭上扭轉環境惡化趨勢,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環境權益,把良好環境作為公共產品來提供,下決心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讓群眾喝上幹淨的水,呼吸新鮮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享有適度的綠色空間,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全麵完成保護區劃分,取締所有排汙口,推進水源地環境整治。把流域汙染防治覆蓋範圍擴大到所有大江大河大湖和有關海域,實行分區控製,優先防控重點單元

◆防治大氣汙染要實行脫硫脫硝並舉、多種汙染物綜合控製,並健全重點區域大氣汙染聯防聯控機製,明顯減少酸雨、灰霾和光化學煙霧現象。抓緊修訂和發布嚴格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參考世界衛生組織為發展中國家推薦的標準,增加PM2.5等監測指標,改進空氣質量評價方法。降低PM2.5濃度,必須大力調整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加快淘汰汙染嚴重的企業,同步提升車用燃油品質,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和新能源汽車,引導群眾綠色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