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專業教學模式的構建保障
文化論壇
作者:趙雲 姚翠薇
摘要:教學模式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之一。結合高等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特點和要求,科學合理地製定切實可行的人才培養目標與模式,對於工商管理教育,乃至工商管理事業本身的發展意義重大。
關鍵詞:工商管理教學模式保障措施
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素質優良、結構合理、雙師兼各、專兼結合,是師資建設的目標。課程的高度綜合化、立體化以及工商管理理論的複雜性和應用性要求教師具有一定的綜合素質。但高校工商管理專業教師一般都側重於理論方麵,社會實踐較弱。因此,對教師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就成為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關鍵之一。所謂“雙師型”教師,即既是具各教學理論功底的教師,又是具各實踐能力的技師。為此,高校一方麵可要求教師積極參加更多的教學科研項目,提高理論素養;另一方麵采用“請進來,送出去”的方法。鼓勵參加各種學術會議、專家論壇、專業學會或行業協會,支持教師走出去參與企業實踐。同時,建立一支兼職教師隊伍,從社會上選聘營銷管理專家充實師資力量,聘請相關企事業單位中有豐富實踐經驗和教學能力的專業人士擔任兼職教師、舉辦講座。加強學生對工商管理新技術、新知識的認識,使他們熟悉社會對工商管理從業人員的要求。通過校內教師和校外專家結合,落實應用型管理人才培養目標。
二、加強教學管理
科學完善的教育管理組織機製、管理製度以及高素質的管理隊伍是保證培養方案得以貫徹的重要手段。教學和學生管理直接地影響著人才培養。構建工商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需注意:第一,重視個性化培養。分級教學、因材施教,是探索人才培養模式的突破口之一。對基礎較好的,側重興趣培養、思維訓練和實踐能力的加強;對基礎一般的,隻需理解管理基礎概念,掌握簡單推銷技能等,力求完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第二,滿足學生發展的實際需要。為提升就業競爭力,要設置專業方向和專業對口的課程,在保證寬口徑、厚基礎的同時,多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在某一領域或專業方向有所特長,以適應社會需求多元化與就業崗位“專門化”的特點,為參加工作奠定良好基礎。第三,完善彈性學習機製。為了學生能更好的安排學習計劃,可推行學分製、雙學位製和主輔修製等製度。如果完成規定學分,可提前畢業;未能在標準學製內完成學業則延期畢業。
三、完善考試製度
考試是學習效果和質量評價的重要途徑,引導著學生的學習目的和教師的教學目標。傳統的閉卷考試雖然效率高,但是造成了學生為得到高分隻追求教師想考什麼,而不去從知識本身考慮。因此,為提高學生職業適應性,培養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應對人才培養的衡量標準和方法進行改革。第一,改進課程考核製度。加強對學生的日常考核,注重對過程的控製與評價。增加對課堂討論、案例分析、小組作業、調研報告的考核。第二,改進考核內容。減少對知識記憶性的考察,加強對理論理解性和應用性的考核。在出題方式上課適當減少名詞解釋、填空等死記硬背題型,加大案例分析題、綜合題等應用題的比重,還可增加課程論文等以豐富考核方式。第三,加強實踐課程考核。將課程實訓的內容與學生相應課程的學習相結合,確定評估的依據和標準,重點考核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