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學音樂課堂中的聽覺訓練(1 / 2)

小學音樂課堂中的聽覺訓練

文化論壇

作者:鄔曉慧

音樂聽覺“可以分析為對音樂中各種表現要素——音高、節奏、音量、音色及旋律、調性、和聲等的感受力,它的發展是人類在音樂的實踐和學習中……得以實現的。”人們接受音樂的途徑需要訴諸於感覺與知覺,而內心音樂聽覺是一種更高層次的音樂聽覺能力,是通過對音樂的聽覺感知的積累實現的。

內心音樂聽覺是可以通過長期的、係統的音樂聽覺訓練的積累而獲得。通過視唱練耳的訓練,學生可以獲得良好的音樂記憶能力,建立起良好的音色感、音高感、調式調性感、多聲思維感等音樂感知能力,能夠將聽到的音樂正確地反映出來,形成清晰的聽覺表象,建立起良好的內心音樂聽覺。

內心音樂聽覺的一個先決條件是具有對以往音樂體驗的記憶,另一個條件是具有創造性的聽覺想象力。小學的學生不可能涉及後一種能力,他們的即興活動隻是用本能的、遊戲的方式,對單純的情感和情緒的表現,是一種本能的行為,不是有意識的創作活動。小學學生的音樂即興甚至是不能夠被記錄的形式,因為它不能夠重複,而隻是一次次的愉快體驗。

一、旋律辨認

要求學生單純憑教師哼唱或在樂器上演奏的歌曲主題或旋律片段識別出是哪首已知歌曲。這種練習須調動學生的內心聽覺,在他們已有的音樂記憶中搜尋出與這個主題或片段相符合的歌曲,通過內心聽覺進行比較、判斷。

二、藏起來的歌曲

在歌唱一首熟悉的歌曲時,教師出示表示“紅燈”、“綠燈”的卡片,教師出示“紅燈”時,學生不出聲,內心唱;出示“綠燈”時,再出聲歌唱。這種內心歌唱需要有精確的穩定節拍感,須保持穩定的速度和對音高的感覺、控製的記憶。不出聲歌唱時還可以借助於表演穩定節拍的動作或是輕輕擊拍,以保持集體的速度的穩定。

學生還要習慣於短小歌曲的多次重複,進行“藏起來的歌曲”遊戲時,歌曲重複的開始有時是出聲唱,有時是內心唱。“藏起來”的片段,開始時可以采用有規律的間歇,先是兩小節的交換,再是四小節的交換,逐漸再采用不規則的間歇,但是都應該在重拍音上顯示改變的信號,以便學生準確地轉換。練習中教師還可以采用其他的信號形式、某種手勢或動作的變化等。

三、體驗音樂結構

1.開始接觸音樂結構的問題,先從分辨“相同”與“不同”開始。

教師說:“我們要聽兩種聲音,聽聽它們相同還是不同。如果它們相同就把你的手放在頭上,如果不同就把手放在桌上。”教學對象若是低年級,教師給出的聲音要對比非常鮮明、容易聽辨。

首先使用身體動作發聲來練習。開始以兩種聲音為一組,這兩種聲音有的相同,有的不同。例如“叩齒和叩齒”兩種相同的聲音、“撚指和跺腳”兩種不同的聲音等,讓學生閉上眼睛,隻用耳朵聽辨,哪一組聲音相同,哪一組聲音不同。

教師繼續用拍手或其他的單一聲音做節奏的相同與不同,讓學生進行聽辨。例如“X X X X ︱X X X X‖”、“X X X X ︱X.X X X X‖”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