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行為科學理論
行為科學理論包括:廣義行為科學——研究自然和社會環境中人的行為,如心理學、管理學、社會學等。狹義行為科學——研究工作環境中個人和群體的行為,現稱組織行為學。其中,著名的梅奧、霍桑實驗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工廠照明試驗;第二階段:繼電器裝配試驗;第三階段:談話研究、觀察試驗;第四階段:接線板接線工作室試驗
人際關係理論主要思想:a、梅奧認為企業中的人首先是“社會人”。b、生產效率主要取決於職工的士氣。c、重視“非正式組織”的存在和作用。d、提高效率的關鍵在於提高士氣。
四、現代管理理論
現代管理理論包括社會係統學派、決策理論學派、經驗主義學派、權變理論學派、管科科學流派、係統管理學派等代表性流派組成的管理理論的叢林。
五、管理理論新發展
1、表現為企業戰略理論的產生和發展:
戰略管理理念出現於20世紀60年代,20世紀70年代及其以後盛行時期。戰略管理的內容主要包括:經營條件、外部環境、經營宗旨;一種或幾種有效的戰略和經營目標;戰略製定、戰略實施、戰略評價及控製等內容。
2、表現為企業文化理論的產生和發展
企業文化的理論發源地是美國,日本是實踐成功地。企業(組織)文化的涵義指在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條件下,企業(組織)在生產與工作實踐過程中所創造或逐步形成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作風和團體氛圍的總和。企業文化的組成包括:①企業精神(核心層,呈現觀念形態的價值觀等);②製度文化(中間層,聯係企業精神和物質文化);③物質文化(外圍層,呈現物質形態的廠容廠貌等)。企業文化的功能包括:a、導向作用(思想和行為);b、凝聚作用(員工); c、約束作用;d、輻射作用(員工行為); e、激勵作用。
3、表現為學習型組織理論。
彼得·聖吉1947年生於芝加哥,1970年於斯坦福大學完成航空及太空工程學士學位後,進入麻省理工學院讀研究生,1978年獲得博士學位後,致力於將係統動力學與組織學習、創造原理、認知科學、群體深度對話與模擬演練遊戲融合,發展出一種學習型組織的藍圖。
1990年彼得·聖吉出版《第五項修煉》,《第五項修練》強調理論與實踐相配套,是繼“全麵質量管理”(TQM)、“生產流程重組”、“團隊戰略”之後出現的又一管理新模式,被西方企業界譽為21世紀的企業管理聖經。主要內容有“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景”、“團隊學習”、“係統思考”等五項管理技巧。
4、企業再造(業務流程重組BRP)
1993年邁克爾·海默和傑姆斯·錢皮合著《企業再造工程》,闡述了生產流程、組織流程在企業決勝於市場競爭中的決定作用,提出了應對市場的新方法——企業流程再造。目的是增強企業競爭力,從生產流程上保證企業能以最小的成本、高質量的產品和優質的服務贏得顧客。方法是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產品增值無實質作用的環節和過程,建立起科學的組織結構和業務流程。
參考文獻:
[1] 陳黎琴.現代管理學理論發展及其研究方法[J].綜述商場現代化 2007,(09).
[2] 羅瑉. 管理學範式理論述評[J]. 外國經濟與管理. 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