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中國從這裏走來(1 / 2)

新中國從這裏走來

黨建研究

作者:巴雲軍 王興閣

摘要:“我誌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執行黨的決定,嚴守黨的紀律,保守黨的秘密,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2013年8月26日中午12時,烈日當空,驕陽似火,在紅色中國革命聖地西柏坡,在西柏坡革命紀念館廣場上,在五大常委書記集體雕像前,南陽市道路運輸管理局近百名共產黨員,列著整齊的隊伍,麵對鮮豔的黨旗,莊嚴的舉起右手,用厚重而又堅定的聲音,重溫自己的入黨誓言,向黨宣誓!這是南陽市運管局黨委組織的優秀黨員參觀紅色革命聖地西柏坡活動一景。

關鍵詞:西柏坡紅色革命感想

一、關於紅色革命聖地西柏坡

西柏坡,位於河北省省會石家莊市西北部,是平山縣境內的一個小山村,背靠太行山,坐擁滹沱河,俯瞰冀北平原,是黨中央,毛主席開國進京的最後一個農村指揮中心。1947年夏天,它因以劉少奇為書記、朱德為副書記的中共中央工作委員會的進駐而為世人矚目。隨後召開的曆時兩個月的中國共產黨全國土地工作會議,製定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宣告徹底廢除封建半封建性土地剝削製度,踐行了中國共產黨“耕者有其田”的諾言,促進了解放區經濟建設和軍工生產迅猛發展,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戰爭前線作戰。同時也為黨中央、毛主席移駐西柏坡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西柏坡對中國革命的貢獻

1948年5月1日,毛澤東主席率領中共中央,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移居西柏坡,並開始辦公,這裏遂成為當時中國革命的領導中心。黨中央,毛主席在西柏坡組織指揮了舉世聞名的“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在短短的4個月零19天時間裏,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154萬餘人,決定了中國命運的改變。在西柏坡,中共中央發布了《紀念“五一”節口號》,號召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及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籌建新中國。1949年3月5日~13日,在西柏坡召開了具有偉大曆史意義的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毛主席在會議上提出了“兩個務必”的著名論斷,會議繪就了新中國的宏偉藍圖。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離開了西柏坡遷往北平。由此,西柏坡成為中國革命史上的一座豐碑,新中國從西柏坡走來!

三、西柏坡往事追憶

走進西柏坡,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滿山的蒼翠和如織的參觀人流。炎炎烈日下,大家懷著崇敬的心情,依次參觀了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任弼時、董必武等老一輩革命家舊居,參觀了七屆二中全會舊址、軍委作戰室舊址、西柏坡革命紀念館、防空洞等。在老一輩領導人舊居門前,身著戎裝的女講解員不時停下,以曲藝段子的形式,用詼諧的語言為大家表演每一位領導人的傳奇故事,博得大家的陣陣掌聲。在朱德總司令的舊居前,講解員為我們講解毛澤東禮讓窯洞的真實故事。原來,朱德同誌舊居是三間仿陝北的窯洞,這本是為毛主席準備的居所。因為毛主席久居陝北窯洞,西柏坡後勤部門怕毛主席搬來住不習慣,就請陝北民工專門為毛主席蓋了這三間仿窯洞的房屋,建築麵積達123平方米,這也是當時西柏坡最豪華的建築,而毛主席覺得總司令上了年紀,堅持讓他去住,總司令不肯,就這樣一直相持了4個多月,在毛主席的一再堅持下,朱總司令才由劉少奇舊居的前院搬這裏居住。這個故事充分體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之間的戰鬥情誼,也增加了我們對老一輩革命家高風亮節的崇敬之情!在軍委作戰室的舊址,同樣有引人入勝的故事:當時的軍委作戰室隻有4間小平房,麵積也隻有69平方米,工作人員最多時才有20人,主要任務是收集研究敵我雙方力量配備,作戰進程等,向中央領導報告,根據領導指示,向前方下達作戰命令。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周恩來曾風趣地說:“我們作戰室,一不發人,二不發槍,三不發糧,隻是天天發電報,就把國民黨打敗了。”真所謂:“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關於遼沈戰役戰法的故事,一樣發人深省。在遼沈戰役攻擊打響之前,針對蔣介石在葫蘆島增兵一個師的細微變化,林彪動搖了首先攻擊錦州的決心,並向中央報告。在短短一天時間裏,毛澤東與林彪互發電報達21封,交流戰法。最終毛澤東說服了林彪,實施了“關起門來打狗”的遼沈戰役總方針,率先攻取錦州,取得了遼沈戰役的勝利。這一戰例不僅展現了毛澤東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同時也體現了人民軍隊鐵的組織紀律,在重大原則問題上必須報告請示。關於這一點,任弼時在9月會議上,在討論毛澤東提出的“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軍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的戰略任務時發言指出:“強調統一,紀律,才可以避免出現類似的張國燾問題,加強紀律性的條件,一是全黨要有500個懂馬列的幹部。二是建立製度,製定法令條例。”這些閃耀著光輝的西柏坡思想精髓,依然對我們目前進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