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毛明:亮劍劈風雨 鐵血兵工魂(2 / 2)

嚴以律己,做事要實,這是他的一貫作風,也是他對每個人的要求。他經典的一句語錄至今還在團隊流傳:“經手做的工程不能浮誇,更不能做成豆腐渣!”

記得一次,在車輛中期檢查時,毛明發現傳動裝置內部連接液力減速器、彙流排輸入齒輪的定位螺栓有些鬆動,項目組分析,認為是個別裝配問題,等重新安裝好後就不會再出問題了,於是,便將這個小問題忽略了過去。

沒想到,這竟遭到了毛明的嚴厲批評,他要求項目組實事求是彙報情況,並徹底查清問題原因,並將所有已經裝配好的傳動裝置立即拆檢。這讓大家很不理解,心裏嘟隆著:都已經連續工作很長時間了,又逢假期……因此,很不情願的將每個傳動裝置進行了拆檢。

拆檢的結果表明,他判斷對了,其他幾個裝置的螺栓也有鬆動現象。項目組立即開始組織分析螺栓鬆動的原因,經過反複研究和驗證,修改了定位結構,排除了技術缺陷,保證了車輛的順利定型。

但最不容易的,還是深入極寒和極熱區做試驗。雖說戰嚴寒、鬥酷暑已成家常便飯,但真的置身於高原和沙漠,那種說不出來的苦,那種試驗進程中隨時可能遭遇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對於團隊成員們,都是一種相當嚴峻的考驗。

那是發生在99A坦克初樣車試驗期間的故事。

在寒區試車時,發動機頻繁地出現過熱、排氣溫度過高、傳動裝置過冷等情況,而轉戰熱區後的試驗中,又出現綜合傳動裝置過熱等問題。經過長時間的分析、研究、試驗,毛明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強大壓力:動力艙熱平衡問題久攻不破。

他不斷地分析試驗,指導輔助係統團隊摸索發動機、綜合傳動裝置的熱負荷隨車速變化的規律,要求總體組與發動機專業所重新製定新的散熱係統方案,再研究冷卻風扇轉速的控製策略……

經過三個嚴冬三上塔河嚴寒地區,三個酷夏三下南京濕熱地區,兩上4400米以上的西藏羊八井高原和兩上新疆和靜茫茫沙漠,最終,動力艙熱平衡難題得到徹底解決。

另一棘手問題,發生在多輛樣車的試驗中。幾次初試,他都感覺總體效果不錯,可就在心裏剛踏實的時候,扭杆卻出了嚴重故障——行駛不到1000公裏就斷裂了。扭杆的斷裂,讓樣車徹底不能動彈了。這下,可把毛明急壞了。

經過對懸掛係統的受力狀態作斷裂分析,他親自計算各扭力軸的動載荷,無數次的激烈討論和試驗現場攻關,最終找到了症結所在,多次下總裝廠督促整改,最終成功解決了扭杆的可靠性問題。

經過數年的艱苦鏖戰,毛明攜同團隊一起,攻克了一係列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難關,如:野戰條件下的信息綜合、具備自動換檔、無級轉向、高速製動功能的綜合傳動技術、融合光電對抗的綜合防護技術等難題,並通過優化火力、機動力、防護力的係統匹配,實現了機械化與信息化的有效融合,提升了坦克的綜合作戰效能。

作為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台信息化坦克,99A主戰坦克的研製成功,顯著提高了我軍裝甲部隊的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極大地推動了我陸軍由機械化向機械化、信息化複合發展的轉型,在我國坦克發展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該項目2013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毛明排名第一。

幾經拚搏,幾度風雨,毛明和他的創新團隊,終於在共和國坦克發展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壯麗篇章!

後記

采訪結束時,毛明微笑著取來各種型號的裝甲戰車模型,讓我欣賞,給我逐個介紹。這果然是一台台震憾人心的橄欖綠,純色或披著迷彩……

同時我也獲悉,他正在夜以繼日,疾筆著書。

從事裝甲戰車技術管理與研究30個春秋,毛明非常關注知識的積累與傳承,以他為課題組長的科工局重點項目,完成了坦克裝甲車輛創新設計的知識傳承研究、基於知識的多廠所數據交換與協同研究。他說,願將一生心血和情感的凝結,以及先後主持的國防97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防基礎科研和重大型號研製等20多項科研項目的成果、經驗與教訓,進行全麵地總結,讓更多的年輕人吸取與傳承。

告別這位“軍工國寶少帥”、“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全國勞動模範”,我驀然發現,才50出頭的他頭發已經花白。頓時,一種別樣的心情湧上心頭:原來,“兵工人”的高科技戰場,雖無硝煙,但同樣悲壯和激烈!

走出戶外,斜陽尚紅。大院內一片粉紅色的櫻花樹,在午後的斜陽下呈現出落雪般、夢幻般的美。不由想起毛明正在疾筆的專著。我深信,它將是“兵工人”用滾燙的汗、鮮紅的血寫就的,會是一本猶如櫻花樹一樣深邃壯美的生命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