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診療可能不是個新鮮事物,但是成係列、有建製的全科移動診療中心在當時的中國農村屬於首創。劉遠立在2008年出版了《構建全民健康社會》一書,書中提出我國朝著全民健康社會邁進需要三位一體的戰略:首先要建立服務全民的健康服務體係,這是醫改的首要任務,但仍然不夠;其次要有蓬勃發展的健康經濟,既是指經濟本身的健康化,也包涵傳統健康產業和新興的保健產業;在此基礎上再廣泛普及全民健康文化。
“這本書影響力不大不小,但讓我非常得意的是有一個人把這本書的理念第一個融會貫通並付諸實踐了——正是汶川縣長張通融。”全民健康示範縣公共服務標準已經通過了國家標準委員會的驗收。劉遠立補充道,“這是別的地方沒有的,健康城市和衛生城市是有標準的,但是健康農村是沒有標準的,健康縣也是沒有的。但是在我們這裏摸索出來了。”
勇於探索 在公共衛生領域開辟新天地
北京協和醫學院是中國曆史最悠久的醫學院之一。成立之初,是由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支持成立,不少係主任和教授都由美國人擔任。其中公共衛生係的首任係主任蘭安生(JohnB.Grant)與當時的北平市警察局合作,於1923年成立了城市公共衛生事務所,名為“第一公共衛生事務所”。
1954年,北京協和醫學院與中國醫學科學院合並,後來國家疾病預防控製中心(簡稱CDC)成立,合並之後的預防醫學科學院搬離,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的公章也被一並帶走。“自CDC成立之日起,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作為一個實體就不存在了。”而劉遠立歸國的重要理由之一,正是重建有著悠久曆史的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
作為蘭安生的後輩,這在同樣長期從事公共衛生領域研究的劉遠立看來也十分有意思:“我們早期搞公共衛生的人,就懂得多部門合作,警察是公共安全的領域的,‘衛生’顧名思義是捍衛生命的。隻不過我們防範更多的是天災,警察防範的是人禍,其實我們是天然的盟友。但我們現在的CDC和公安部門在公共衛生安全領域有多少緊密合作?但蘭安生時代就已經意識到公共衛生就是需要大聯合、大協調。”熟諳院史的劉遠立另外提到的一個關於蘭安生的故事是,他開創了所謂的“定縣模式”,協和公共衛生的前輩們在河北定縣建立了第一個三級醫療服務中心,訓練了很多基層服務人員,正是赤腳醫生的前身。
“協和公共衛生學院的發展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我們要擔負的任務和使命是在內容上拾遺補缺,形式上改革創新。”劉遠立如此歸納總結自己的建院方針。
談到如何定義新型公共衛生學院,劉遠立回答說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有兩個:一是中國的公共衛生發展到今天麵臨哪些主要挑戰、需要哪些新領域、新人才;二是國內外公共衛生作為一個交叉學科,有哪些學科特點,國內的公共衛生學院與國外同類院係相比有哪些優勢、弱勢,如何揚長避短。劉遠立將中國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間的“健康強國”時代,改革開放到“非典”之後的“健康民生”時代以及當下所處的“健康發展”時代。
“1950年8月份,新中國剛成立不到一年,中央政府就召開了第一次全國衛生大會。要知道第二次是在1996年才召開的。第一次大會上就通過了我國衛生工作的四大方針,在今天也是有用的;當時成立了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這個組織到今天還是存在的。”或許有人會好奇,為什麼革命家會在百廢待興的時候首先如此重視公共衛生?劉遠立回答說,因為“他們知道長期以來中國人背負‘東亞病夫’的帽子,很難想象體弱多病的人能保家衛國、建設新中國,有了健康才能搞生產,何況可能還要隨時準備打仗”。劉遠立評價,四大方針為中國能在經濟十分落後的情況下成功地實行了第一次衛生革命功不可沒。
“70年代末,WHO提出人人享有衛生保健,其實當時有底氣提出來,主要就是因為中國走出來了這條道路。雖然經濟落後,但是可以把平均壽命幾十歲的提高。這與我們重視以預防為主的公共衛生分不開的,特別是傳染病,幾乎一夜之間消滅了性病。成為世界樣板,為世界稱頌。”
隨之而來的健康民生時代也得益於之前打下的基礎。劉遠立曾多次到訪非洲,醫療落後國家因為艾滋病、瘧疾等傳染性疾病,平均壽命大概隻有36歲。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在前20多年時間裏,經濟增長很快,但是社會領域,特別是公共衛生領域,發展相對滯後。“主要原因還是政府重視不夠、投入很少,‘非典’疫情的爆發在某種程度上是個警鍾。”劉遠立始終堅持認為,一個國家兩手都要硬,經濟和社會發展都要抓,“特別是醫療衛生”。他指出,中國過去的高發展速度是以高能耗、廣汙染為代價,是“健康危害式的增長模式”。
“‘非典’讓我們意識到,如果不抓公共衛生、社會不穩定,經濟發展也會遭受非常大的損失。據估算,兩年之間中國經濟損失了500多億美元。‘非典’是一個分水嶺,之後我們對公共衛生的改革非常重視。”
劉遠立舉例道,其中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便是迅速建立了鄉以上的直報係統,結束了層層上報的曆史,現在鄉衛生院發現了甲類傳染病的疑似病例,第一時間網上填報,然後CDC馬上就可以監測到。“網上直報係統‘非典’之後很快就建立了,很厲害。”劉遠立感慨道。
而在健康發展階段,整個社會對健康的認識都提升了一個水平。“健康不再是一個單純的消費,而是重要的投資。健康產業占國民經濟的比例將會越來越大。國務院2013年40號文出台也把我們健康服務業大發展定位為我們國家經濟結構轉型、打造經濟升級版的戰略機遇。我們現在真是進入一個健康服務業大發展的階段,對於產業鏈的拉動,就業機會的提供,潛力和增長空間都非常大。”在健康發展階段,傳統公共衛生領域沒有辦法很好地適應當下需要,主要因為正麵臨三個大的挑戰:人口結構的轉型、疾病譜的改變、傷殘模式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