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藝術行(四)
遊天下
作者:雋武
在上一篇紐約藝術之行的遊記中,我們記述了所看到的歐洲19世紀下半葉興起的印象派繪畫作品,而這正是西方繪畫藝術從古代到現代轉變中的標誌性畫派。以此為發端,在以後的將近100年中,西方現代藝術湧現了許多流派,從而構成了整個西方現代繪畫藝術的框架。我和殷君徜徉在紐約的各個藝術館,一邊欣賞西方現代繪畫藝術的作品,一邊議論各種藝術流派的特點。
表現主義:梵高與蒙克
我們上次說過,從印象派繪畫開始,藝術家們已經從描繪曆史事件、神話故事或王公貴族轉而用畫筆描繪普通人的生活景象,實現了藝術題材方麵的突破。而有些藝術家更進一步,不是著重描繪我們看見的世界,而開始描繪我們看不見的世界、情緒中的世界或者想象中的世界,甚至我們意念中的世界。
表現主義繪畫是20世紀初期繪畫領域中特別流行於北歐諸國的藝術潮流,是指藝術中強調表現藝術家的主觀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導致對客觀形態的誇張、變形乃至怪誕處理的一種思潮。表現主義畫家的代表人物有荷蘭的梵高和挪威的蒙克等人。
蒙克的畫,我在美國好像沒看見過,但他的名畫《呐喊》卻給人以非常深刻的印象。這是一幅風景兼人物畫,畫的背景是一處峽灣,在一座橋上,一個人正向觀畫者走來,他似乎受了什麼驚嚇,好像在竭力尖叫,遠處還有兩個人走過來。所有的景物和人物,從造型到顏色都非常變形和誇張,製造了一種恐怖的氣氛。蒙克曾經這樣記述這幅畫產生的由來:“我和朋友一起去散步,太陽快要落山時,突然間,天空變得血一樣的紅,一陣憂傷湧上心頭,深藍色的海灣和城市,是血與火的空間。朋友相繼前行,我獨自站在那裏,突然感到不可名狀的恐怖和戰栗,大自然中仿佛傳來一聲震撼宇宙的呐喊。我畫下了這幅畫—畫了那些像真的血一樣的雲。那些色彩在尖叫……”經他提示,我們似乎可以發現,畫中多處呈弧形的造型,也許就是在表現那恐怖至極的聲波。而畫中的主角那變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麵孔、圓睜的雙眼和凹陷的臉頰,簡直就像一個尖叫的鬼魂,使人想到了與死亡相聯係的骷髏。這幅畫把畫家極端的孤獨和苦悶,以及那種在無垠宇宙麵前的恐懼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梵高的作品在美國收藏較多,我們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就看到了他的名作—《星空》。原作並不大,但畫前擠滿了人駐足觀看,以至於我很難為它拍照,但看這幅畫仍使我感到一種震撼。畫作描繪的是星夜,但與我們慣常看到的星空完全不一樣,雖然依稀可以看到星星,但它們被螺旋形的線條所包圍。這幅畫中呈現兩種線條風格,一是歪曲的長線,一是破碎的短線。兩者交互運用,使畫麵呈現一種眩目的奇幻景象。在構圖上,騷動的天空與平靜的村落形成對比。雲層和夜空形成漩渦,不斷地吞進吐出,表現畫家的困惑、解脫、痛苦在不停纏繞著。值得一提的是,本作品創作於1889年6月的聖雷米一家精神病院裏,畫家正處於一種癲狂狀態,而他在這家精神病院住院的一年多裏,完成了150多幅油畫,真是非常驚人。他這一時期的作品,已完全地趨於表現主義。在他的畫上,那些像海浪及火焰一樣翻騰起伏的圖像,充滿了憂鬱的精神和悲劇性幻覺。
也就是說,蒙克和梵高的這些畫表現的是畫家個人意念中的世界,也許正反映了當時(19世紀末)歐洲仍然處於不太穩定的狀態,人們心中都有某種恐懼,因此許多人對他們讚賞有加。
天真繪畫的代表畫家盧梭
天真繪畫派畫家的畫作則相反,主要表現人類天真的情感和原始的純淨,他們的作品畫麵表現出一種詩意的美感和兒童般質樸的情操,借以啟發人們的原始本性,其代表性藝術家是法國畫家亨利·盧梭。盧梭是一位自學成才的多產畫家,他的兩幅名作,我們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都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