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方法凝神訓練法(1 / 1)

所謂的凝神,是指精神高度集中,凝神沉思,專心做一件事情。換句話說,這是注意力集中的最佳狀態。

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康德先生,每天起床後都有一個例行習慣:凝神注視窗外花草樹木30分鍾。這樣可以讓渙散的注意力集中起來,思考那些高深的哲學問題。所以,有時候人們會說康德在發呆,但朋友們就會知道,那不是發呆,而是最投入的思考。

需要心智高度集中的哲學家,對凝神似乎擁有一種天生的青睞。在我國明朝,有一位心學巨匠王陽明,他為了搞清楚朱熹關於“格物致知”的思想,就對著自家後院的竹子聚精會神看了三天三夜,希望從中參悟出真理。可惜最後真理沒悟出來,人卻病倒了。

然而正因為如此,舊世界崩塌,新理論在王陽明心中埋下第一粒種子。

很多人都會用凝神的方法來集中注意力,例如在印度瑜伽理論當中,也將凝神(或凝念)定義為一種令意識趨向某一對象的過程。做法就是將意識集中在某一事物或者某一特定境象上麵,如肚臍、鼻尖或窗外的樹梢等,讓散亂的心收攝,並逐漸趨於集中。這時,心神高度統一,處於一種一心一意的“不費力注意”狀態。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瑜伽的冥想,或者佛家的人定,聽起來貌似非常高深,但最高深的哲學不就是最簡單的道理?所以不要被故弄玄虛的東西嚇到,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撥開雲霧,找到以凝神駕馭注意力的方式。

方式一:不能動的遊戲。家長和孩子挺胸抬頭站在鏡子麵前(沒有鏡子看玻璃,沒有玻璃看牆上一個紅點也可),將呼吸調節至深而緩穩,雙手自然下垂,腳平擺,凝神和鏡子中的自己對視,並保持身體各部位不動,誰能堅持得久,誰就贏得這個遊戲。這比較適合年齡小的孩子,以遊戲的方式進行,孩子也比較容易接受。

方式二:想象凝神訓練。在視野內尋找一個對象,例如盯住前方的牆壁或者書桌,在大腦中想象有一個黃色的三角形,盯住;過一會兒,三角形變換成一個紅色的圓形,繼續盯住;再過一會兒,圓形又變成綠色的正方形。如此反複,心:衝自然凝聚,這時進行學習,注意力也會高度集中。所以,這個訓練方式適合孩子在學習前進行。

方式三:三分鍾氣功人靜。這是由日本腦科學專家家川燦愛義提出來的,具體做法就是讓孩子端坐在凳子上,身體挺直,雙目平視,雙腿自然垂直於地麵,雙腳平放。然後眼睛微微閉起,凝神靜息,摒除雜念。每天一次,每次3分鍾,作用是調節大腦功能,幫助孩子們駕馭和集中注意力。

方式四:親子瑜伽。如果有的家長對瑜伽情有獨鍾,完全可以同孩子一起練習“親子瑜伽”(具體方法可參閱相關專業書籍和音像資料)。瑜伽本身就是一種遊戲,可以讓母子享受天倫之樂,挖掘孩子的潛力並使其擁有一個健康身心,而且瑜伽本身是一種要求凝神靜思的修行行為,通過身體的某種姿勢來達到心神上的統一和專注,故此對提升孩子的注意力具有直接幫助。

除了瑜伽,參禪也是一種凝神集中注意力的好方法。但禪學更依賴於理論(或者說精神更為合適)而不注重動作,講究“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境界,所以老和尚教給小和尚的就是“隻是坐著,不做任何事”之類的秘訣,故此不適合孩子們學習。當然,真正擁有宗教上的信仰則另當別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