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例子中,李麗並沒有明確地表達出自己想參賽的願望,但是媽媽卻洞穿了孩子的心思,並且鼓勵她去參賽。因為媽媽了解孩子,知道憑借孩子的實力,肯定會取得很好的成績的。而且好成績給孩子帶來的不隻是榮譽,還有對學習的興趣、注意力、信心和動力。這個成績的“副作用”波及範圍很大,她在數學方麵重拾了自信,自然會有意識地去提高注意力,改變自己粗心的毛病。可見,尊重孩子的意願,並且善於利用這個機會,對孩子的影響是多麼巨大。那麼,如何更好地利用孩子的意願呢?
想要很好地利用孩子的意願,必須首先了解自己的孩子,“有調查才有發言權”。就像本節第二個例子中的李麗的媽媽,她就很明白自己女兒的特點以及對數學的興趣,才對女兒進行鼓勵,讓女兒在競賽中大放異彩。如果她隻知道自己女兒的數學成績很差,很粗心,那她能鼓勵孩子參賽嗎?沒有參賽,孩子的自信心如何建立起來,注意力又如何提高呢?因此,父母應該經常與孩子溝通,在溝通中知曉孩子的興趣,在學習上多多關心孩子,並且用心發現孩子的優點和弱項,給孩子一些指導。
孩子向父母提出要求時,父母不能因為是學習以外的事情就一概否決。首先應該鼓勵孩子去努力,去嚐試。或許通過嚐試孩子取得了成績,建立了自信心,為了維護這份成功,孩子會在其他方麵也努力做到最好。比如例子中的李麗,她因為數學競賽拿了獎,肯定想讓自己的數學成績也提升一個檔次,這樣,她自然就會想辦法在考試時提高注意力,改變粗心的毛病,為的是維護“二等獎”這個榮譽。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一個內向的孩子由於向親戚問了聲好,被誇獎很有禮貌,下次,他肯定會記住要有禮貌,改變自己內向的性格。所以說,打擊了孩子的積極性,也就意味著打擊了孩子想要提高自己的心願。,孩子的願望最需要得到父母的允許和支持,有些願望雖然得到了滿足,但是如果父母不是那麼支持,隻會讓孩子無所適從。比如學校的老師作為中間人,說服了孩子的父母,讓孩子參加學校的籃球隊,但是父母內心裏卻不是那麼願意,於是整天給孩子臉色看,孩子又怎麼可能做好?父母的支持是一針催化劑,可以讓孩子發揮出他最大的潛能和力量,而且從父母的支持中,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愛,會在各方麵努力表現,改變自己的缺點,回報父母。所以,請不要吝嗇你的支持。
做一個“肚裏能撐船”的宰相式的父母,尊重孩子的意願,給孩子一個自由發揮的機會,孩子也會以他的方式回報你讓你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