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善於用加法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教育孩子,身教重於言教。因此,爺爺奶奶在給孩子提出要求和期望的同時,也要從自身做起,為孩子做一個良好的榜樣。

11 歲的雨文正在讀小學五年級,她是一個學習積極、表現優秀的孩子,深得大家的喜歡。這都是雨文的爺爺奶奶教子有方的功勞。

雨文小的時候,便一直隨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由於爸爸媽媽平時都上班,工作比較忙,因此教育雨文的任務就落在了退休在家的爺爺奶奶身上。為了更好地教育孫女,兩位老人可謂煞費苦心,花費了不少時間和精力。

從雨文進入小學開始,爺爺奶奶就給她建立了一個“記功簿”,將孫女成長中的點滴進步都記錄在上麵,如雨文自己走著去上學了,雨文在學校撿到鉛筆主動交給老師,雨文幫爺爺奶奶打掃衛生……同時,爺爺奶奶也非常注重自己的榜樣作用。他們決定要和孫女一起“成長”。為了讓孫女更接近於大自然,爺爺奶奶經常在周末的時候帶著孫女去逛公園,無形之中也欣賞了不少美好的景色;為了更好地幫助孫女學習,兩位老人參加了老年大學,增長了不少新知識……

祖輩要像雨文的爺爺奶奶那樣,善於運用加減法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及時肯定孩子的良好的習慣,鼓勵孩子朝著良好的方向發,這樣才會取得“1 1>;2”的教育效果。

2. 善於用減法糾正孩子的壞習慣

和孩子一起成長,祖輩還要善於運用減法糾正孩子的壞習慣。壞習慣一旦養成便很難改掉,因此,爺爺奶奶要善於發現孩子不良習慣的萌芽,采用減法,抑製孩子的不良行為,避免其形成習慣。這是根除孩子不良行為習慣的一個必由之路。

宏宣的爺爺奶奶以前都是教育工作者,兩人深諳培養孩子的好習慣用加法,讓孩子改正壞習慣用減法的道理,因此在教育小孫子的時候,也遵守著這個原則。

一次,宏宣寫作業的時候,因為粗心出了兩個錯誤。爺爺奶奶知道,孩子粗心的毛病必須根除,這個壞習慣一旦養成,對孩子以後的學習是沒有好處的。

因此,爺爺對宏宣說:“孫子,你今天因為粗心犯了錯,因此要受到懲罰。

爺爺奶奶決定今天晚上由你來洗全家人的襪子。”宏宣想了想,自己的確不應該粗心,因此欣然接受了懲罰,並且從那以後也改掉了粗心的毛病。

後來,看到宏宣沒再犯同樣的錯誤,爺爺奶奶都不斷地鼓勵他,表揚他。

此外,爺爺奶奶在日常生活中也注意和孫子一起成長,一起改掉壞習慣:為了讓孫子養成良好的看電視習慣,爺爺奶奶改掉了以前看電視到深夜的習慣;為了給孫子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爺爺奶奶改掉了以前說話愛帶“把兒”的習慣……在爺爺奶奶的精心教育下,正在讀小學五年級的宏宣現在已經改掉了很多壞習慣,養成了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