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勵勇計——培養孩子大膽探索的勇敢個性(3 / 3)

上大學時,梁鳳儀表現非常突出,變得潑辣外向、敢作敢為。她寫劇本,演戲劇,當電視主持人,都做得有板有眼。畢業後,她進入香港大公司新鴻基集團,照樣無畏地打拚,最終成為最高層領導,在男人的霸業中,贏得了一席之地。

她回憶說:“是父親給了我闖蕩江湖的‘勇氣’,是父親培養了我果敢堅決的性格。”

日本教育家濤川榮太說:“作為父母,必須去培養那種依靠自己的努力、自己的感覺、自己的興趣來爭取成功和幸福的人,從而要求自己必須成為剛毅、勇敢的人。為此,父母不要受限於常規,不要拘泥於社會既成的價值觀,不要以他人的目光而要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價值觀,以自己的責任心、自己的感情,重新對待孩子。”

[勵勇計妙解]:與其給孩子他們所要的一切,還不如給孩子可以獲得一切的勇氣。父母後退一步,讓孩子們獨立決定自己的事情,多鼓勵、少嗬護,你的孩子就會成為堅毅、勇敢的人。

3.讓膽小的孩子勇敢起來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積極、開朗、樂觀,但是總有一些孩子特別膽小,害怕黑暗、害怕雷雨,不敢在人前講話、吃飯等等。有些父母認為這是天生的,沒救了。這樣想其實是很不負責任的,因為一個人性格的形成,主要還是受其成長過程中的環境、條件等方麵因素影響的。也就是說,隻要父母教育方法得當,膽小的孩子也會勇敢起來。

要改變孩子的膽怯,我們就先要弄清導致孩子膽小的原因。

有一些孩子,他們的膽怯、恐懼屬於條件反射式的。如一些經曆過地震災難的孩子,由於看到地震發生前電閃雷鳴、大雨傾盆、狂風大作的可怕景象,便把這些自然現象與地震聯係在一起,以後隻要看到這些現象,就會想起地震的恐怖,於是心驚膽戰,坐臥不安。俗話中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說的就是這種現象。

生活中,我們還可以看到這樣一些孩子,當他們對某一事物或某個人產生了恐懼之後,由於心理上出現的泛化現象,從而開始害怕與此相關的一類事物或人。比如,一些年幼的孩子因經曆過打針的疼痛,而害怕所有穿白大褂的人。心理上的泛化式恐懼一般會隨年齡的增長而有所改變,但如果受到消極刺激的強化,則不僅會長時間保持,而且還會使這份恐懼加重。

還有一些孩子害怕與人交往,公共場合總是表現得膽怯、懼怕。心理學家認為,一些父母因怕孩子受欺負而限製孩子與其他人,特別是其他同齡夥伴交往,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這些父母沒有為孩子提供交往的環境條件,或者說剝奪了孩子交往的權利和機會。孩子得不到鍛煉,一旦與他人接觸,必然會覺得手足無措,在體驗到失敗感之後,產生恐懼心理就不難理解了。

我們了解了孩子膽怯的原因後,就可以運用勵勇計,有針對性地教育孩子、鼓勵孩子,讓他們一步步走出膽怯的陰影。

(1)培養孩子勇敢鎮定的情緒

家長應向孩子講道理,不要采用各種恐嚇手段甚至是迷信說法隨便嚇唬孩子,要從小就培養孩子勇敢、鎮定的情緒,不過分保護孩子,也不勉強孩子做不願做的事。同時,家長應注意豐富孩子的知識麵,擴大孩子的視野,多讓孩子接觸自然、社會,多參加有趣的活動,讓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久而久之,孩子的一些無端的恐懼也就很容易消除。

(2)耐心鼓勵孩子

家長應鼓勵孩子參與一些能夠消除恐懼的活動。家長要尊重孩子的感情,但不要試圖采取強製手段使孩子放棄恐懼,否則不但鼓勵了孩子的恐懼,而且還可能使孩子的恐懼感增強。另外,家長也不能輕視恐懼,不要借助嘲笑或奚落來改變孩子的畏懼態度,有時孩子在表麵上可能不再抱怨了,但恐懼依舊有存在的可能。作為家長,應盡可能讓孩子慢慢麵對和克服恐懼,讓孩子描述他的恐懼經曆和情感。家長了解孩子越多,越能幫助孩子對付他的恐懼,如果孩子害怕黑暗,家長就要給孩子解釋為什麼會有黑暗,以及黑暗並不可怕的道理,或者帶孩子走進黑暗的屋子裏去開燈,然後說:“你真勇敢呀,你已經進了黑屋子,你並沒有害怕呀!”反複多次,孩子的恐懼就會逐漸消失。

(3)鼓勵孩子多與人交往

父母應鼓勵孩子多與人交往,比如經常帶孩子走親訪友,讓孩子多去同學家玩;邀請朋友來家裏做客,讓孩子充當小主人,照顧客人。在孩子表現得自然一點時,給孩子一些獎品……漸漸地孩子就會意識到與人交往並沒有什麼可怕的,因而勇敢起來。

[勵勇計妙解]:膽小不是天生的,父母不要責怪孩子、嘲諷孩子,而是要對症下藥地鼓勵孩子、支持孩子,這樣孩子才會逐漸學會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