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常是那些勇於探索、大膽無畏的人才能取得傑出的成就,獲得幸福。因此,父母們為了孩子的未來著想,不要總是對孩子過度保護,不要過分強調培養“聽話”的孩子,而是應該多給孩子一些鍛煉的機會,鼓勵他們做勇敢的孩子。
1.鼓勵孩子的冒險精神
孩子都有一點冒險精神,總喜歡做一些在大人看起來很“危險”的事,比如他們喜歡爬高,喜歡碰一些他們不認識、不了解的東西。這種行為常常會引起他們父母的憂慮,有的幹脆對孩子的冒險行為大加訓斥,結果慢慢地孩子們就再也不敢去冒險了。然而教育學家告訴我們,不能因為危險,家長就禁止孩子去做,這樣會使孩子漸漸形成膽小懦弱的性格。而通過冒險取得成功,就會使孩子對自己的能力產生自信;就算失敗,孩子也能從中學會如何應對挫折。因此,父母應鼓勵孩子適當地去冒險。
一位年輕的母親殷切地盼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夠成才。
一天,她帶著6歲的孩子找到一位著名的化學家,想了解這位大人物是如何踏上成才之路的。知道來意後,化學家沒有向她曆數自己的奮鬥經曆和成才經驗,而是要求他們隨他一起去實驗室。來到實驗室,化學家將一瓶黃綠色的溶液放在孩子麵前。
孩子好奇地看著它,顯得既興奮又不知所措,過了一會兒,終於試探性地將手伸向瓶子。這時,他的背後傳來了一聲急切的喝斥:“危險!快放下!”母親快步走到孩子旁邊,孩子嚇得趕忙縮回了手。
化學家哈哈笑了起來,對孩子的母親說:“我已經回答你剛才的問題了。”母親疑惑地望了望化學家。化學家漫不經心地將自己的手放入溶液裏,笑著說:“其實這不過是一杯染過色的水而已。你的一聲嗬斥出自本能,但也嗬斥走了一個天才。”
要鍛煉孩子的勇氣,常常對父母自身的勇氣是一個考驗,他們往往對孩子的安全過於憂慮,為防止萬一發生危險,而寧願犧牲孩子鍛煉的機會,就像這位母親做的一樣。然而,這樣做事實上是很自私的。父母更多地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不受萬一可能發生的危險的傷害,害怕自己不能承受由此而來的打擊,所以為求保險而加倍保護,造成孩子缺乏勇氣的弱點。我們需要克服這種自私,為孩子的將來著想,大膽鼓勵他們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一個勇敢的孩子。
運用“勵勇計”教育孩子,父母就應當多鼓勵孩子,少打擊孩子。比如孩子的腳還蹬不到自行車蹬子就想騎車,從未離開過父母就想和同學一起去郊遊時,不要輕率地否認孩子要想試一試自己能力的努力,不要說“不行,太危險了”之類的話。
一位兒童心理學家說:“人應該有探索,有追求。而這些都要從小培養獨立性和主動性做起。”“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本來是無所畏懼的,他們喜歡冒險,積極探索的精神就是從這裏產生的。
西方幼兒教育很注意讓孩子們在各種冒險活動中去體驗成功的滋味,鍛煉勇氣和信心。比如在看馬戲時,讓一頭身掛很多玩具的牛,在舞台上來回走動。主持人宣布,願意上台摘玩具的孩子,隻要把玩具拿到手便歸自己,另外再發獎品。孩子們都踴躍上台,而在座的家長卻沒有人會加以阻止。如果孩子在拿取牛身上的玩具時表現得很勇敢很機靈,便會博得全場一陣陣熱烈的掌聲。孩子們在克服重重困難中增強了勇氣和信心。這種積極進取、不畏艱險的精神,是由既放心又放手的勇敢的家長培養出來的。
當然,也有些孩子過於膽怯,回避所有的冒險情境。如果是這樣,父母就有必要跟孩子談談他們所回避的情境,鼓勵孩子去冒險,因為在這些情境中的冒險體驗有助於他們勇氣與身體的發展。
這類情境可以是課堂上孩子不願舉手回答問題;也可以是體育課上不願嚐試做動作等。一旦發現孩子有這種傾向,你可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就以下方麵進行討論:可能有的風險、可能的後果以及享受好處的方式和應對壞處的辦法。你可以這樣問孩子:
“你認為最糟糕的情況會怎樣呢?”
“為什麼不嚐試一下,看看做得好或不好,你分別會有什麼感覺?”
引導孩子說出回避風險的感受會讓他們明白,他們之所以錯過有趣的事情,是因為膽怯而不是不感興趣。而且通常孩子一旦說出了自己的恐懼,那麼他們對自己承擔風險、處理後果的能力也會更為自信。
有一個6歲的孩子住在學校附近,但從家到學校要走15分鍾,一路上有三個紅綠燈,橫過兩條馬路,在開學的第一個星期裏,每天都是媽媽接他上學放學,可就在第二個星期一,媽媽卻決定讓他一個人去上學。孩子感到害怕,不停地說:“媽媽送我去!”但媽媽卻溫和而堅定地拒絕了他:“孩子,過去的一個星期裏,媽媽已經告訴過你怎樣等綠燈,怎樣橫過馬路,怎樣安全地到達學校,現在該是你去試試的時候了。”孩子走了,他規規矩矩地按照媽媽的囑咐過馬路、等綠燈,看到學校的大門時,他高興地跳了起來,看到其他被父母牽領著的孩子,小男孩更覺得自豪了:他是一個人走來的。然而他卻不知道,他的媽媽一直在不遠處跟著他,一路上媽媽的害怕要比他多十倍,直到看見他走進學校才鬆了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