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很容易對自己失去信心,很容易因為困難而放棄努力,因此,家長要不斷地鼓勵孩子,給他們前進的勇氣和必勝的信心,這樣孩子就能帶著父母的期望改正缺點,不斷進步。
1.為孩子的小進步鼓掌
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他們會把家長的鼓勵當成他們前進的動力,因此,家長在發現孩子養成了不良習慣時,要及早為他指出來,告訴他正確的做法。而當孩子努力改正時,你就要肯定他,哪怕孩子隻取得了一點小進步也要為他鼓掌。
在洗手間裏,媽媽發現兒子刷完牙後又把牙膏隨便扔在漱口杯外麵。
媽媽非常生氣,把尼克叫到身邊,不滿地說:“尼克,你應該可以照顧自己的生活了吧!看,又把牙膏放在外麵了。我不是對你說過牙膏用後要放到杯子裏嗎?”
尼克根本沒有把媽媽的話當一回事兒,隻是心不在焉地回答:“知道了。”
媽媽見兒子反應平平,知道剛才說的話並未引起他的重視,於是衝他喊道:“聽著,尼克,你必須把牙膏放進漱口杯裏!”
尼克極不情願地走進了洗手間,放好了牙膏,轉身就走。
“記好了,以後再也不要忘了。”媽媽再次強調。
“知道了。”
第二天,尼克在刷完牙後,將牙膏認真地放到杯子裏了,但媽媽什麼都沒有說。到了第三天,牙膏又被扔到杯子外麵。
“喂,尼克,怎麼搞的,你又忘了把牙膏放回去?”媽媽生氣地說道。
“我以為你忘記了。”尼克說道。
“怎麼這麼說呢?”母親疑惑地望著兒子。
“因為昨天我把牙膏放在杯子裏了,而你卻什麼也沒有說!”
尼克為什麼又犯了老錯誤呢?因為當他改正後沒有得到媽媽的肯定和重視,因此他又泄氣了。如果第二天,媽媽發現尼克把牙膏放在杯子裏後,親熱地對他說:“幹得好,尼克!媽媽知道你一定能改正壞習慣的。”那麼尼克一定會非常高興,並願意把好習慣堅持下去。
舉這個例子就是為了說明,父母的鼓勵對孩子的巨大意義。如果父母能重視鼓勵的作用,靈活運用鼓勵的手段,那麼就能很輕鬆地幫孩子改正壞習慣。
9歲的卡特有個亂丟東西的壞習慣,他每天放學一回到家,就把他的書包、鞋、外衣扔到客廳的地板上,回到房間後,又把玩具丟得隨處都是。雖然偶爾卡特也會按媽媽的要求把東西都擺放好,但大多數時間都是隨地亂扔。對此,媽媽試過很多方法來矯正他這個毛病,但無論是提醒他、責備他還是懲罰他,都無濟於事,卡特的東西仍舊堆在地板上。
在上述方法都不見效的情況下,卡特媽媽決定試試通過鼓勵兒子的方法來使他改正毛病。
這天,卡特媽媽終於看到了卡特把自己的東西收拾得很整齊,她立即走上前去,輕輕地擁抱了一下卡特,高興地說:“看!我就知道你不是個沒規矩的孩子!你收拾得多幹淨啊!”卡特剛開始很吃驚,但很快他的臉上就充滿了自豪。因為他將自己的東西帶入自己的房間而受到了肯定和鼓勵,於是在這之後,他就盡力去這樣做,而他的媽媽也記著每次都對他表示感謝和鼓勵。
對於正在成長中的孩子來說,日常生活中的好習慣和壞習慣同時存在,如何鼓勵孩子保持好習慣,矯正不良習慣,一直是困擾父母的難題。如果適當運用鼓勵計來做這項工作,事情就會變得容易得多。
教育學家的建議是,在某些時候,父母應忽視孩子的不良行為,將自己的預期目標分成小步驟,循序漸進地做,這樣就能很容易地改掉孩子的壞習慣。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孩子有不良的生活習慣或行為,父母不應該對此抓住不放,而應該找到孩子偶爾沒有此不良行為的時候對孩子予以鼓勵。父母對孩子的每一個微小進步都能加以鼓勵,即是對孩子的積極行為進行強化的最好方式。哲學上講質變是由量變引起的,平時大量的細微進步,積累起來才可能有大的變化。因此,對於父母來說,要想讓自己的孩子徹底改正不良習慣,就應該對孩子的點滴進步進行鼓勵。
可是生活中,大多數家長往往不注意鼓勵孩子的微小進步,他們對孩子的期望比較高,總希望孩子能一下子達到他們的要求。因而對孩子一些細小的進步不是很注意,反應比較冷淡。
父母不要因為孩子的進步太小,就不願意給予鼓勵,這會使孩子覺得家長對自己的進步漠不關心,認為自己的努力白費了。時間一長,孩子就會失去進步的動力,原來可以改變一生的進步也會因為得不到強化而消失。因此,無論孩子是在學習還是生活方麵,隻要孩子有進步就應給予建設性的鼓勵,每有好的表現就要加強鼓勵的感情色彩。
[鼓勵計妙解]:鼓勵孩子每一個微小的進步,就是在強化孩子的進取之心。不要吝惜你的鼓勵,這是幫助孩子改正缺點的必不可少的要素。
2.更多地給孩子精神上的鼓勵
越來越多的父母已經意識到了,運用鼓勵的手段可以促進孩子進步。於是五花八門的“鼓勵計”被用到了孩子身上,有些是精神上的,但更多的是物質上的。教育學家建議:教育孩子要以精神鼓勵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