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何不經過我同意就私自送給外人?你太輕率了!”
劉帥自認為沒有錯,反駁道:“我把它們送給福利院的老人了,那是值得的,你要是想給爺爺奶奶,再給他們買一套就可以了。”
這時爸爸說道:“你這孩子,給那些老人一些普通衣服就可以了,送給新衣服有點太可惜了。”
“你們一點也不具有愛心,平時總是教我要有愛心,一到實際你們就心疼了。”劉帥繼續反駁道。
“你看這孩子,還振振有詞,哪有和大人這樣講話的?”爸爸有點不高興。
通過這件事後,劉帥覺得大人們有時候很虛偽,他們口口聲聲說應該為社會盡自己的微薄之力,可是到了實際,他們的行動卻讓人失望。
很多時候,父母會根據自己的判斷對孩子做出不公正的評價。如果孩子進行辯論,父母又會認為他們不懂禮貌,會很生氣。其實有時候,父母會為了自己的權威,總是堅持自己是正確的,哪怕自己的行為有所不妥他們也會大動幹戈,給孩子挑理。這會降低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讓孩子對父母不再信任。其實作為父母,要想給孩子樹立榜樣,就要是非分明,隻要自己錯了就要向孩子認錯。如果自己做了錯事,還一直不肯道歉,這隻會讓孩子覺得家長實在不值得自己尊重。當以後家長要求孩子的時候,他們就會以此為由,表示反抗。
石平剛剛搬到新家,家中的牆壁十分潔白,來到新家感覺實在不錯。一天,爸爸媽媽還沒有回家,石平看見家中自己房間的牆上缺點什麼,於是他靈機一動,計上心來。他用自己的彩筆在牆上寫了“我們是一家人”幾個字。他覺得自己很有創意。
等到爸爸媽媽回來的時候,石平向爸爸媽媽展示自己的“傑作”。可是原本潔白的牆上被石平弄得五顏六色的,爸爸很生氣,準備打他,被媽媽攔住了。
媽媽說道:“平平,媽媽知道你的好意。爸爸媽媽知道你的用心良苦。可是你知道嗎,這些潔白的牆是爸爸辛辛苦苦塗白的,你卻把它弄髒了,所以爸爸很生氣。你要記住,以後不準在牆上亂塗抹了。”
這時石平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他說:“是我錯了。對不起,媽媽。”
“沒事的,隻要知道自己錯了,以後改正了,就是媽媽的乖寶貝。”媽媽說道。
父母認為孩子做了錯事,先要給他進行申辯的機會,聽取他的解釋。如果孩子情有可原,隻是方法不當,那麼家長就要引導,給孩子分析其中的得失。這樣孩子才會在以後遇到同類事情的時候引以為戒,不斷完善自己。如果孩子確實有錯,那麼家長也不要急於批評,而是要耐心開導他們,讓他們親自認錯。父母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會犯錯,隻要勇於承認,及時改正,這就值得讚頌和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