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失敗對孩子更有利(1 / 2)

由於父母總是希望孩子成功,不希望看到他的失敗,所以孩子有時候和父母說謊,是為了掩蓋他的失敗,不願意讓父母失望。實際上成功隻會讓孩子變得輕浮自傲,而失敗則會讓他牢記教訓,終生銘記。

人生道路是不可能一帆風順的,不可能事事如願。這是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隻有經曆挫折和失敗,孩子才會真正成長,才會變得成熟。如果家長總是希望孩子成功,不願意看見他的失利,那隻是一種奢望與夢想,現實中是不可能實現的。

失敗是通往成功殿堂的必經之路。隻有經曆失敗,才會引以為戒,不斷向前邁進。隻想成功不考慮失敗,那是癡人說夢。

溫偉想趁著假期替媽媽減輕負擔,吃完飯後主動收拾碗筷,並承攬了洗碗的任務。可是在洗碗的時候,他一不小心把媽媽最喜歡的碗掉在了地上,打碎了。媽媽一聽見響聲,就知道事情不妙,趕忙跑到廚房。她一看見碗被打碎了,便大聲斥責道:“你就是一個敗家子,什麼也不會,好不容易洗一次碗還打了一個我最喜歡的碗。早知這樣我不讓你洗碗。你去你的房間吧,不用你洗了,你洗碗我不放心,說不準一會兒你又闖禍。”

溫偉感到很失望,他原本是一片孝心,可是媽媽根本不考慮自己的感受,不理解自己的心情。自己初次洗碗,難免生疏,碗打了完全是意外,他是無意的呀。可是媽媽根本不那樣想,她看到的就是結果,而不去考慮孩子的內心感受,把他斥責一頓。

以上一幕在很多家庭上演。孩子初次做事,難免磕磕碰碰,犯小錯誤。可是家長卻不從這個層麵去看問題,隻是要求孩子萬無一失。當孩子失敗後,他們自己的心情已經很糟糕,忐忑不安,結果家長知道後又批評一番,更加打擊他們的自信。有的父母還會在孩子的傷口撒鹽,當著眾人的麵批評孩子,讓孩子感到無地自容。這會讓孩子更加害怕失敗,而他們越是害怕,做事的時候心情就會越緊張,神經繃得越緊,而這越會容易導致失敗。如此一來,形成了惡性循環。結果隻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意見,認為他們對自己要求過於苛刻,讓人難以接受。尤其是現在的孩子叛逆性很強,父母說西他偏要往東,這隻會惡化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

梁明的父母對兒子期望很高,要求自然也很高。平時他們給梁明製定了學習計劃。每天都要督促他按時完成。有一天,梁明由於作業太多沒有按時完成當天的作業,而且那天梁明身體有點不舒服,隻不過他怕父母操心,沒和他們講。可是平時對他嚴格要求的爸爸並沒有顧及這些,認為梁明沒有按時做完就是他的錯。於是爸爸要懲罰他,讓他把當天的作業重新抄一遍。這讓梁明感到很委屈,他心中對爸爸十分不滿,可是父命難違,他知道爸爸的脾氣,如果他不去做,等待他的不隻是抄一遍兩遍的問題,爸爸會對他進行體罰,那是他平時最怕的。盡管自己一萬個不願意,可是梁明還是不得不接受懲罰。但他完全是出於無奈,心中總是對爸爸的強製耿耿於懷。

失敗是成功之母,這是每一個父母都知道的,可是到了教育孩子的時候,他們卻忘記了這一點。家長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功,不允許他失敗。當孩子考試失利後,他的心情一落千丈,他需要得到父母的安慰,得到家庭港灣的嗬護。然而到了家中,等待他的是家長的抱怨與責罵。這隻能傷害孩子脆弱的心,打擊他的信心。如果父母去開導孩子,告訴他失敗之後需要的是恢複自信,亡羊補牢,讓他把這次失敗作為自己下一次成功的起點。這樣孩子就會找到自己問題的根源,從最基礎的做起,向成功靠近。

成功是很不容易的,任何人不能因為一次的打擊而灰心喪氣,一敗塗地,對自己產生懷疑。愛迪生當年發明電燈,經曆了上千次的失敗。試想如果他因其中的任何一次而選擇放棄,那麼他便不會有偉大的發明,也不會有人類今天的光明。由此可見,這一次失敗也並不意味著下一次一定會勝利,或許等待自己的還會是接踵而來的失敗。但是不管怎樣,一個人不可動搖的是自己的決心和信心。從一次失敗中會得到一點經驗,從另一次失敗中還會獲得另外一點經驗,日積月累,這些經驗便是人生的至寶,這是用金錢無法買來的。相信有了這些經驗作鋪墊,孩子不再會是當年青澀的大男孩了,而是逐步邁向成熟,成為令父母滿意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