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自主生活(2)(3 / 3)

父母對子女懷著帶有嚴格要求的熱愛,對孩子的愛有理智,有“分寸感”,不溺愛姑息孩子、過分地遷就孩子與寵愛孩子,這樣就能把孩子培養成為有良好個性品行的優秀人材。

尊重孩子的意願

1996年,美國有一位身無分文的青年,他特別看好電子商務,並下決心在這個領域發展自己。那麼資金的問題如何解決呢?他首先想到了父母,當時他父母有30萬美元的養老金。當他向父母說明了他的用意後,他的父母隻商量了一會兒,就把錢交給了兒子,並說道:“我們對互聯網不了解,更不知道什麼是電子商務,但我們了解、相信你——我們的兒子!”這位青年就是當今個人財富達105億美元、大名鼎鼎的亞馬遜書店的首席執行官——貝索斯。

不能說貝索斯的成功完全歸功於他的父母,但他父母所起到的作用確實非常重要。除了先期的資金支持外,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對貝索斯的信任給貝索斯帶來了無窮的精神力量。

為人父母,總是希望孩子成才,在激烈的學習、工作競爭中有一席之地,這都是人之常情。正是出於關心孩子,不少家長處處“戒備”,這也不行、那也過問,結果往往引起孩子逆反心理,可謂事倍功半,甚至還起副作用。

巴甫洛夫俄國生物學家。當年,巴甫洛夫打算放棄神學而學生理學時,父親並沒有因為兒子有違自己的初衷而斥責他。相反,父親十分尊重他的興趣與新的選擇。

“你在教會學校畢了業再轉學吧!”父親建議說。

“我不能浪費時間了,爸爸,我有很多事情急需知道。”巴甫洛夫低聲而肯定地回答。

“你急需知道些什麼呢?”

“我特別想知道,人體的構造是怎樣的。”

“你想當醫生,是不是?”

“不是。”巴甫洛夫搖搖頭。

“那你為什麼要知道人體的構造呢?”

“為了幫助人。為了使人類變得更健康、聰明而又幸福。”巴甫洛夫熱烈地回答。

“你很有膽量,你的想法更是勇敢。你能實現你的理想嗎?”父親關切地問。

“我已經下定決心了,爸爸,我會下苦功夫的。”

父親明白兒子的話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於是立即站起來,高聲說:“好吧,我祝你成功!”

一個窮教士家庭培養出了科學巨人!除了重視文化教育外,更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興趣,因為“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

父母要相信孩子能夠分辨是非,在信任的基礎上,融洽的關係就容易建立,開展持續健康的家庭教育就有很好的保障。

很多年前在美國的一所大學,有個學生突發奇想,決定退學創辦一家軟件公司,與他一起中止學業的還有他的一個同學。很多年過去了,這個異想天開的學生成了世界首富,他所創辦的微軟公司也成為擁有市值三千億美元的上市公司。他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比爾·蓋茨。

現在大多數的家長對孩子不是不關心,而是關心太多,孩子參加高考,父母就要掉斤肉,誠惶誠恐。孩子填什麼誌願,考哪所院校,選擇什麼專業,父母無不參與,更可笑的是父母總喜歡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做父母的如此這般煞費苦心,孩子卻未必領情。

該給孩子信任時且給信任。有些家長就比較聰明,管一陣子後便“由他去”,倒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不但按家長說的做了,還會教別的孩子這樣做呢。這是教育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