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幫助孩子走出性格的誤區(5)(3 / 3)

此時,丁丁媽媽對兒子說:“我知道小熊不響了,你很難過,但是你把弟弟的小車摔壞了,他也會很難過的。”丁丁隻顧哭著說:“毛毛還我小熊,毛毛還我小熊。”媽媽撿起已經摔壞的汽車,問兒子:“你把弟弟的小車摔壞了,是不是也要還他汽車呢?”丁丁使勁推開了媽媽的手。但過了一會兒,丁丁看到毛毛也咧開嘴哭開了,他又看了看媽媽手中壞了的汽車,好像明白了什麼,他突然停止了哭泣,也許是意識到自己摔了弟弟的汽車,弟弟也會很難過。於是,他走過去給毛毛擦起了眼淚,並安慰毛毛說:“毛毛不哭。”

看著這兩個稚氣的孩子,兩位媽媽笑了,丁丁媽媽想到可能是小熊的電池已經沒有電了,就對丁丁說:“小熊的電池沒有電了,充上電就會好了。”毛毛媽媽也說,這個摔壞的小汽車毛毛已經玩了很久,並答應毛毛再給他買一個更好的。兩個孩子這才破涕為笑了。

丁丁媽媽就摔壞的小汽車說的那兩句話也許讓兒子有了一點同理心,他理解了毛毛的玩具壞了他也會傷心,這才讓他采取了給毛毛擦眼淚並安慰毛毛的舉動。在孩子的行為傷害到別人的時候,父母可試著讓孩子理解一下別人此時的感受和心情,這樣可以有效地培養起孩子的同理心。

讓孩子知道別人也有各種需求

孩子自私,有時候是因為他並不知道別人也有自己的各種需求和感受,不知道別人的需求如果得不到滿足也會很難過,他不了解自己的自私會給別人帶來什麼樣的傷害,這樣他就很難照顧到別人的需求和感受,而隻想著千方百計地滿足自己的需求。

被父母家人寵愛的孩子在自己的需求不斷得到滿足的過程中,他習慣了這種需求總是得到滿足的快樂,他也會逐漸產生以下的觀念:我想要什麼就應該得到什麼,爸爸媽媽滿足我是天經地義的,他們為我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的。習慣於安樂的人就難以離開安樂,如果某一天,父母拒絕了孩子的要求,孩子的某一項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他就會不適應、也會很難過。而父母除了一味地滿足孩子,從來沒有告訴過他:爸爸媽媽在照顧、疼愛他的時候,他們自己也需要孩子的關心和理解;在孩子提出某些需求的時候,父母因沒有能力滿足他也會有很大的壓力、會難過傷心。父母這樣的做法自然不能讓孩子對父母產生同理心,容易讓他變得自私。

很多父母對孩子總是表現得很無私,他們甚至用謊言來滿足對孩子的愛和各種需求,比如,家裏窮,買了好吃的,父母自己舍不得吃而全都給了孩子吃,並對孩子說:“你吃吧,爸爸媽媽不喜歡吃這個。”然而,父母總是在孩子麵前掩蓋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容易讓孩子變得自私。有個《媽媽喜歡吃魚頭》的故事常常讓人傷感:孩子小時候,媽媽每次燉了魚,總是把魚身上的肉全都給孩子吃,而自己隻吃魚頭。當孩子懂事地把魚肉讓給媽媽吃的時候,媽媽笑著又把魚肉夾給了孩子:“孩子,你吃吧,媽媽喜歡吃魚頭。”有一次,孩子事先夾到了一個魚頭,他嚐了嚐,覺得沒有魚身上的肉好吃,就又夾給了媽媽、讓媽媽吃。後來,這個孩子每次吃魚,都習慣性地把魚頭讓給媽媽吃,並說:“媽媽喜歡吃魚頭。”媽媽用謊言掩蓋了自己的需求,她是無私的,但她的無私卻換來了孩子的自私。這不得不讓放棄自己的一切去愛孩子、卻培養出了自私的孩子的父母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