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幫助孩子走出性格的誤區(5)(2 / 3)

8.“媽媽喜歡吃魚頭”

由於現代很多家庭都是4∶2∶1式的家庭,4個老人、2個年輕人都圍著孩子這個全家的重心轉,對他是百般寵愛、時時處處謙讓,這讓很多孩子都習慣了享受父母家人的愛,習慣了父母家人都要滿足他的需求,這很容易讓孩子養成自私的毛病。

有一對父母很為自己的兒子苦惱,因為5歲的兒子非常自私。在家在外吃飯時,若是有他喜歡吃的菜,他總是把菜盤端到自己的跟前,別人誰也不讓吃,而是自己一個人霸占;他自己的玩具誰也不讓碰,別的孩子玩一下再還給他都不行;看電視他總是一個人想看什麼就看什麼,別人要是調了台他決不幹;他要出去玩就讓爸爸媽媽一定要帶他去,不管他們是要上班還是累了想休息,否則他就會大哭大鬧。

這對父母很不理解,自己辛辛苦苦幾乎把所有的愛都給了兒子,錢都緊著兒子花,好吃的、好穿的都緊著兒子吃、穿,好玩的也緊著兒子玩。父母付出那麼多,沒想到兒子卻如此自私,從不考慮爸爸媽媽的感受和需求。實際上,父母為孩子付出太多,反而會讓他養成自我中心嚴重、自私自利的壞毛病。而且,這對父母在教育兒子的過程中,沒有適時地教育他如何與別人分享,沒有教育他如何考慮和體諒並滿足別人的感受和需求。懂得分享、照顧別人的感受和需求並不是孩子自然就能學會的,這需要適當的引導和教育。

自私總是一種讓人討厭的性格,自私的孩子也是很多人不喜歡的,自私最終會讓孩子失去很多朋友,使他陷入孤立,這對他以後的生活、學習和工作都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影響他的事業成功和生活幸福。父母千萬不要讓自己無私的愛培養出自私的孩子,而是要努力教育孩子學會分享,學會關心、體諒別人。

給父母的建議

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所謂同理心,是指理解和感受對方的情緒和情感,就像感受自己的情緒情感一樣,具有同理心的人常常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想問題,能夠將心比心地體會對方的感受和想法。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就是要時常教育孩子要設身處地地考慮對方的需求和感受,能夠體諒和接納對方的需求和感受。

自私的孩子常常是缺乏同理心的,他隻會考慮到並努力滿足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而不能理解和接受對方的感受和需求。3歲的毛毛和4歲的丁丁是很要好的夥伴,兩個孩子經常在一起玩,他們的父母也經常互相走動交流。有一天,丁丁的媽媽又一次帶著他來到了毛毛家,丁丁帶來了爸爸新給他買的一個玩具小熊,這個電動小熊會唱歌會跳舞,丁丁很喜歡。丁丁的媽媽和毛毛的媽媽在客廳裏說話,丁丁抱著小熊來到了毛毛的房間,毛毛看到丁丁的小熊就想要玩一玩,可是丁丁說什麼也不讓他玩。毛毛就伸手過來搶,丁丁急得大叫,手快的毛毛一把抓住了小熊,丁丁一邊使勁推著毛毛,一邊大聲喊叫著。

兩位母親聽到孩子的叫聲,趕忙奔了過來,弄清了緣由後,丁丁媽媽對兒子說:“給弟弟玩一會兒,他再還給你,好不好?”丁丁緊緊抓著玩具,看著毛毛,還是沒有同意的意思。毛毛的媽媽拿出了兒子的電動汽車,勸慰兒子:“你玩你的汽車吧。”毛毛推開媽媽手中的小汽車,非要玩丁丁的小熊。丁丁媽媽隻好對兒子說:“你把小熊給弟弟玩,你玩弟弟的汽車好不好?玩夠了他再還給你。”丁丁隻好同意了。

終於解決了問題,兩位媽媽又到了客廳,可是不一會兒,又傳來了丁丁和毛毛的打鬧聲。她們走過去一看,原來是丁丁的小熊不唱也不跳了,他正要生氣地去打毛毛。媽媽趕忙攔住了丁丁,丁丁又生氣地把自己手中的毛毛的汽車狠狠地摔到了地板上,汽車的車燈頓時被摔落了,車輪也掉落了一個。毛毛媽媽鼓搗了一會兒電動小熊,還是沒有動靜,毛毛隻顧在一旁呆呆地看著,而丁丁看到沒有動靜的小熊更加傷心,他又要走上前去用手打毛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