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中國父母看來,德國孩子的家長似乎有些狠心,難道看到孩子餓肚子自己不心疼嗎?而這位德國媽媽卻說:“孩子餓肚子,我們心裏當然不好受。可是,如果父母自己先違背了原則,那以後再教育孩子就會越來越難。我們自己小的時候,父母也是這樣教育我們的,當時很怨恨父母,可長大以後,就理解了父母的苦心。教育孩子,不僅是培養孩子的意誌力,對父母的意誌力也是一種考驗。”
很多父母覺得現在的孩子越來越任性、越來越難教育,這並不是孩子本來就如此,而是因為父母總是“心太軟”,常常因為不忍心看到孩子受傷而無奈地放棄了自己的原則,因而讓孩子有了可乘之機,從此變得更加任性。
給孩子製訂規則
孩子小時候,他對很多事情都是沒有規則的,他不知道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如果父母不在他逐漸成長的過程中給他製訂規則,孩子就容易養成任性的毛病,他想做什麼就去做什麼,他可不管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為此,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實際給他製訂一定的規則,讓他在這些規則內行事,違反規則的事情決不允許他做。
有一位媽媽的做法很值得父母借鑒,有一次,她1歲多的兒子不慎跌倒在了地上,但他沒有哭,在一旁的媽媽沒有去扶他,而是嘴裏喊著:“一、二、三,站起來。”在媽媽剛剛喊到三的時候,小男孩就雙手扶地,很努力地自己爬了起來。還沒有站定,小男孩又飛快地向前跑去,不想,又跌了一個跟頭,這一次,男孩想要哭。媽媽急忙跑上前去,又緩慢地喊起了口號:“一、二……”小男孩聽到媽媽的喊聲,趕忙止住了哭聲,要努力自己爬起來。
原來,“一、二、三”是媽媽給兒子製訂的一個要求他停止正在做的事情的規則,孩子跌倒了,媽媽喊“一、二、三”,他就要自己爬起來,而不是躺在地上等媽媽來扶他;該吃飯的時候男孩還在玩玩具,媽媽就喊著“一、二、三,吃飯嘍”;男孩要做一件不該做的事情時,媽媽喊“一、二、三”,男孩就會停止去做。一個隻有1歲多的孩子怎麼能夠明白媽媽的規則並按照規則去執行?男孩的媽媽說,其實最初孩子也不理解她的意思,但她每次喊“一、二、三”的時候,都同時阻止孩子正在做的事情,如果他還繼續做,媽媽就會表現出不高興的樣子,再喊“一、二、三”,然後奪下他的玩具不讓他再玩。孩子跌倒的時候,媽媽會喊著“一、二、三”把他扶起來,有時看到孩子跌倒時自己要努力爬起來,她也會喊著“一、二、三”。
就這樣,小男孩逐漸理解了媽媽的規則,並能越來越好地配合媽媽的指令而行動。而小男孩也慢慢清楚了哪些事情是該做的,哪些事情是不該做的。父母們不妨學一學這位媽媽的做法,給孩子製訂一些規則,讓他慢慢學會按照規則行事,而不是任性而為。
6.校園暴力的“啦啦隊”
在物質生活無憂的很多家庭中,卻出現了很多性格冷漠的孩子,他們對別人的痛苦缺乏同情心,在別人遇到困難時他們卻袖手旁觀甚至幸災樂禍,甚至對自己的父母也會如此冷漠。這是孩子的一種不良性格表現,也是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性格弱點。
有這樣一群小夥伴,他們在放學的路上,看到同校一個高年級的男孩在打罵一個低年級的孩子,原來這個低年級的孩子沒有聽高年級男孩的話給他錢。生性喜歡熱鬧的這群小夥伴就在一旁觀起戰來,他們還不時地為大男孩呐喊助威,大男孩看到有這麼多孩子支持自己,就更加來勁了,而那個低年級的孩子被打倒在地,不住地求饒,嘴裏不住地說著:“我沒有錢,我沒有錢。”大男孩可不管這一套,他似乎打人很有理,在周圍孩子不斷的“加油”聲中更加殘忍地拳打腳踢對方,直打得對方鼻子流血、很痛苦地呻吟著還不罷手。幸虧有路人經過,阻止並勸走了他們,把那個已經哭得涕淚橫流的男孩扶起來,問過他父母的電話,一邊給他的父母打了電話,一邊把孩子送往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