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父母太注重事情消極麵導致的後果,這也容易讓孩子過於關注事情的消極麵,結果消極麵打擊了他繼續做事的勇氣和信心,表現出怯懦。如果父母多關注事情的積極麵,比如告訴孩子說:“剛開始學滑冰會有點困難,不過你能克服困難就證明你是個男子漢,如果你摔倒了,或是別人笑話你,你若能站起來繼續學、能承受住別人的嘲笑就證明你很勇敢。”如果在這樣積極語言的激勵下,相信孩子不會被困難和挫折所嚇倒,而是勇敢地去麵對困難和挫折。
3.“以愛的名義”的傷害
現代很多獨生子女家庭,由於孩子從小擁有優越的生活條件,再加上父母家人對孩子過多的包辦和照顧,使得很多孩子依賴性很強。飯菜要父母準備好,衣服要媽媽洗,學習用品要父母幫助收拾,房間要父母整理,遇到一點難題就求助於父母,遇到困難就向父母求援,很多父母都成了孩子的保姆、靠山和保護神。
依賴性強的孩子很多時候會缺乏主見,他難以獨自處理好自己的事情,包括學習、生活、以後的工作、交際等。依賴性強的孩子像是依附於父母的一根藤,他離開父母幾乎就會寸步難行。小時候他習慣了依賴父母,等他長大以後還會依賴父母,也會依賴朋友、依賴能幫助他的人。這樣的孩子當然難以承擔重任,也難以有所成就。相信很多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很強的依賴性,但可惜的是,很多父母不科學的教育教養方式卻讓自己的孩子形成了依賴的性格特征。
孩子產生依賴心理和行為的原因有很多,父母的教育教養方式非常關鍵,主要是因父母對孩子從小過多的照顧和包辦,父母家人怕孩子做事時做不好、怕孩子吃苦受罪、怕孩子受傷害,就什麼事情都替孩子做了。父母會以為替孩子做的事情越多就是越愛孩子,不替孩子做事情而讓他自己去吃苦受累,他們認為這是對不起孩子。父母時常打著愛孩子的旗號替孩子做很多事情,這其實是父母的無知,因為這是對孩子的“以愛的名義”的傷害,父母替孩子做的事情越多,對孩子的傷害就會越大。
因為孩子的很多事情都是由父母來幫助他完成的,這使孩子慢慢養成了不管什麼事情都找父母的習慣,而他自己沒有得到做事的鍛煉,沒有得到相應的勞動、解決問題、應對挫折的鍛煉,導致他很多事情都做不了、做不好,慢慢就會產生不自信,也缺乏獨立做事成功的成就感和充實感。人要通過不斷獨立去做成某些事情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感和成就感,而對孩子包辦過多的父母卻剝奪了孩子的這種權利,缺乏價值感和成就感支撐的孩子會失去很多創造美麗人生的動力,這容易讓他養成繼續依賴的習慣。
給父母的建議
撤掉孩子的“拐杖”
教育孩子更多的是在教育父母,培養孩子更多的是在培養父母。因為父母的不夠勇敢、不夠堅強、不夠自信,才使他們看不得孩子摔跤、看不得孩子受傷害、不相信孩子有能力去做好一切事情。孩子是父母身上掉下來的肉,孩子摔跤、吃苦受累,也會疼在父母心上,很多父母為了避免自己心疼,就努力去避免孩子摔跤、吃苦受累,因而很多父母就會代替孩子去做事。從這個意義上說,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所謂“愛”常常是自私的,是為了避免自己受傷害而去做的。
我們知道,依賴性強的孩子常常是父母過多的包辦代替造成的,是因為父母總是扮演著孩子人生路上“拐杖”角色,他們擔心孩子離開自己的幫助會摔跤,因而就會時刻不離孩子的左右。要讓孩子克服依賴的性格弱點,父母就要勇敢地撤掉他的“拐杖”,讓他不依賴“拐杖”而獨立行走。
有一個已經25歲的男孩,已經大學畢業兩三年,可如今他還在靠父母生活。他的學業成績很優秀,也畢業於一所不錯的高校,但因為自小習慣了依賴父母,至今仍不能獨立。大學畢業找工作、找對象都是父母在幫他張羅,就業形勢嚴峻的現實讓他難以應對,反而是他的父母在不停地幫助他奔跑於很多招聘場合,他自己除了在家等待工作消息就是上網、吃喝玩樂。他對就業、對成家似乎沒有絲毫壓力,因為父母一直供他吃喝、為他找工作、找女朋友。招聘單位當然不願意招聘他這樣的已經成年的“孩子”,女方也都想找一個成熟的男人而不是一個“孩子”做老公。為兒子找工作、找對象無數次碰壁已讓年邁的父母筋疲力盡,他們覺得自己快要被耗盡了,而讓兒子“成家立業”的理想仍遙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