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培養孩子處世的好性格(4)(3 / 3)

實驗是這樣進行的:在一個堆滿了玩具的小屋裏,專家讓A進去玩,然後讓他的兒子也進去,告訴兒子要和A一起玩。兒子進去後,他就徑直走上前和A“套近乎”,在幾乎近10分鍾的時間裏,這個男孩不斷地和A說話,使用了各種“公關手段”,要求他們倆一起玩玩具。但A似乎無視這個男孩的存在,始終不理他,男孩說什麼話他都不搭腔、也沒有任何反應,隻是自顧自地玩。這個男孩後來很有挫敗感,到最後幾分鍾的時候,他放棄了努力,去開門打不開,叫爸爸沒有人應,趴在窗戶玻璃上往外看,卻什麼也看不到(那是一麵單麵鏡,外麵的人能看到裏麵,裏麵的人卻看不到外麵)。最後,這個男孩幹脆自己玩了起來。

實驗第二步,專家要求兒子和B再進行同樣的活動。兒子最初跟B說了一些話,並要求和他一起玩。B先是看了看這個男孩,對這個外來的小夥伴似乎有些敵意,但這種敵意沒有持續太久。這個男孩就繼續努力和他說話,非常友好地向對方作自我介紹,講他的爸爸和媽媽等。隻過了幾分鍾,B就對這個男孩有了些好感,和他一起玩了起來,最後B竟主動和這個男孩說起了話,他們走出實驗小屋時還手拉著手,看來兩個小夥伴成了好朋友。

當父親再次要求兒子和A和B一起去玩的時候,兒子堅決要求要和B一起玩,而不要和A一起玩。可見,對於孩子來說,別人對自己說的話有沒有積極的反應也會讓他產生很大的挫敗感,從而不願意再與對方繼續交往。所以,父母也要言傳身教給孩子在與人談話的時候如何對對方的話作出積極的回應,如何用點頭、微笑或用自己的語言、肢體動作等來表達對對方的話的認可、讚同或反對。

6.手術費=一杯熱牛奶

有位著名的教育專家曾說:“我經常和孩子們打交道,孩子們也願意敞開心胸和我交流,他們告訴我生活中的開心事,學習上的煩惱,甚至告訴我誰誰送給他一個‘愛的小紙條’。但是,幾乎沒有孩子向我談到他們的父母為了撫養他,供他上學付出了多少艱辛,更沒有孩子說過一些向父母表示感謝之類的話。相反,我聽到的更多的是對父母的抱怨,抱怨父母沒有像同學的父母一樣‘當大官’、成‘大腕’、掙‘大錢’。其實,向父母或其他家人表示感恩是一種很重要卻又非常簡單的事情。當我這樣提醒孩子們時,他們的回答是‘他們本來就喜歡為我操心嘛!’‘他們為我做的不都是他們應該做的嗎?’‘向父母說謝謝,沒有必要吧。即使說了,他們也不稀罕!’……”

現代家庭中的孩子之所以有很多不懂得向他人表示感恩之心,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受不良家庭環境的影響。在一個家庭裏,如果做父母的不關心和感激上一代人,孩子就有模仿父母的可能。

第二,受社會環境的影響。感恩之心是人的自然屬性,但在後天的經曆中,如果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也會抑製人的感恩天性的發展。比如:付出得不到回報;做好事卻招來麻煩;等等。這樣人們再次付出愛心的時候,就會大打折扣,甚至是變得喜歡抱怨、冷漠。

第三,認知上的偏差。很多孩子根本沒有意識到別人為他付出,因此就不可能產生感恩之心。而且部分孩子還把父母或其他人對自己的付出認為是天經地義的,自己的享受是理所當然的。

第四,感恩的言行受到過打擊。在孩子小時候,孩子有時會由衷地向父母表示感激之情,或是願意幫助父母分擔某些事情,但此時父母往往會說“小孩子不用管大人的事”、“你的任務是讀好書,大人的事你別摻和”……這樣很容易扼殺孩子自發的感恩之心。

事實上,當孩子向父母表示感恩之心時,父母應該坦然地接受,並給予鼓勵。父母可以對孩子說:“你能想到幫助我們這個想法,很好!”或是“謝謝你對爸媽的支持,你是一個懂事的孩子!”這樣,孩子自然就能體會到感恩的重要性了。

生活中,那些懂得感恩的孩子更容易受人歡迎,有更多的機會受到人們的關愛和得到他人美好的祝願。感恩是孩子獲得快樂和幸福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