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小男孩就非常努力地控製自己不去發脾氣,終於有一天,他將木門上的所有釘子都拔光了。可是他發現,木門上滿是釘子孔,父親趁機教育兒子說:“兒子,你做得很好。但是,你也發現了,門上每個釘過釘子的地方都留下了一個小孔,木門再也不是原來的樣子了。當你發過脾氣以後,你的言行就像這些釘子孔一樣留在了人們的心裏,給他們造成了傷害,無論你說多少次對不起,那些傷口都還會在。所以,要記得以後不要再衝別人發脾氣了。”
從此,小男孩明白了自己亂發脾氣會給別人帶來難以磨滅的傷害,認識到這一點,他就在每次不開心的時候努力控製自己不去發脾氣,而這讓他贏得了越來越多的朋友。
讓孩子以平常心對待一切
孩子生活中的各種成敗得失也不時在考驗著他幼小的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和經驗的增加,當他知道了成功和獲得會讓他得到讚揚、能給他快樂的時候,有的孩子就容易對成敗得失看得很重,他容易一心隻想成功、獲得,努力避免失敗和失去。但是每個人的人生中成敗得失都是不可避免的,要想生活得更快樂,就需要以一顆平常心對待這些成敗得失,孩子也是這樣。
六一兒童節馬上就要到了,為了讓全體學生和老師都放鬆一下,佳佳的學校裏要舉辦一次文藝演出活動,每個班級都有2或3個節目。佳佳班裏有一個大合唱,老師原本要求全班同學一起上,可是為了讓節目演出得更好、以便得到領導和師生的好評,還有就是考慮到隊形的排列問題,班主任臨時決定讓幾個特殊的學生不參加合唱了。被撤掉的同學有三個,一個是形象不佳的男同學,一個是個頭瘦小的女同學,而佳佳被撤下來則是因為他的嗓門太大而且唱歌跑調,他一個人的聲音幾乎可以蓋過全班30多名同學的聲音。
佳佳是個表現欲很強的男孩子,能夠站在台上為全校的師生和領導表演節目,那是多麼榮耀啊,可他偏偏被班主任老師撤了下來。為此,佳佳心裏很不痛快,佳佳對班主任老師“恨之入骨”,連班主任交給他的給同學做後台服務的事情都沒有去做。接連好多天,佳佳都因為此事而悶悶不樂,還時常無緣無故地衝著爸爸媽媽發脾氣,連班主任老師的課也不聽了。
佳佳的表現就是一種不好的行為了,他對於一點小小的挫折長時間都不能坦然去麵對,而是長時間耿耿於懷,這是一個孩子情商低的表現。要培養高情商的孩子,父母要注意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入手,適時引導孩子以一顆平常心對待生活中每一種成敗得失,努力讓他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喜不狂,悲不慌”。
讓孩子學會每天自我反省
教育孩子自我反省?這是否有點勉為其難?也許,很多父母會有這樣的擔心和懷疑。事實上,自我反省是隻要具有自我意識的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包括孩子,隻是我們有很多人沒有這樣的行為習慣罷了。所謂自我反省,就是思考自己的言行,分析自己的言行的優劣、正誤、是非,這是提高一個人情商的重要途徑。
對於孩子而言,父母可以在他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識,有了是非、正誤、善惡標準後,通過提問等方式引導孩子進行自我反省,讓他思考自己的言行有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的不好,該如何改進,等等。比如,孩子搶了別人的玩具,而他也知道搶別人的玩具是不對的,但因為他喜歡就沒有控製住自己的行為。父母可就此事問孩子:“你搶了小朋友的玩具,小朋友會怎麼想呢?”孩子也許會說:“他會難過。”“他難過,會不會生你的氣呢?他對你會怎麼想?他這麼想,你高興嗎?如果別的小朋友搶了你的玩具,你會怎麼想?”通過父母的提問引導,孩子逐漸意識到搶了別人的玩具為什麼是不對的,他也會慢慢學會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著想。如果自己的孩子被別人打了,父母可問他以下一些問題促使孩子去思考,“××打了你,你心裏什麼感覺?”“你會怎麼對待他?你這麼對待他,他會怎麼想?”“你用什麼方式表達你的傷心難過會更好呢?”這樣會逐步引導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言行進行更好的反思,父母也要根據孩子自己的思考給予他合理的言行引導。
父母如果能夠經常用問句對孩子的言行進行引導,引導他主動思考自己的言行,讓他逐步學會適當約束和控製自己的不良言行和各種情緒,這對他的情商培養是非常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