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自己拿主意
某些孩子缺乏獨立自主的性格品質,常常是因為他從小很多事情都是父母給他拿主意,都是父母說了算,父母讓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麼,父母讓他怎樣做他就怎樣做。很多聽話的孩子常常會缺乏獨立自主的個性品質,就是因為他從小習慣了讓父母替自己拿主意,習慣於服從父母的每一項安排。
有一對父母從小訓練孩子自己拿主意,買什麼玩具、買什麼顏色和樣式的衣服,今天做什麼事情,明天去哪裏玩、玩多久,吃什麼食物等,隻要是兒子自己的事情,他們幾乎都讓孩子自己拿主意。帶孩子去遊樂場玩,麵對碰碰車、旋轉木馬、空中飛車等五花八門的遊樂設施,父母會告訴兒子:“今天想玩什麼你自己選擇,但是我們今天隻帶了30元錢。”兒子於是仔細思考想玩什麼、需要花多少錢,要玩多種遊戲錢夠不夠。帶兒子去商場買玩具,父母告訴兒子:“今天你可以買一個玩具,買什麼玩具你自己挑選。”兒子就在琳琅滿目的玩具架上挑選自己喜歡的玩具。如果孩子麵對眾多的選擇拿不定主意,父母就在一旁給他當參謀,指出每一個選擇會有什麼好處,最後還是要他自己選擇。
很多父母對自己的孩子做事會不放心,對孩子作出合適的選擇會缺乏信任,但上麵這對父母卻無論什麼事情都放心地讓孩子自己去拿主意。有時候孩子的主意並不是很好,但在長期的鍛煉實踐中,這個小男孩學會了思考,他越來越懂得什麼事情怎樣做才更好,大多數時候他自己辦事都很得體。隻有七八歲的他,卻像一個小男子漢,遇到事情常常能夠自己很好地解決。
有一次,這對父母帶兒子去外地遊玩,但中途孩子不小心和父母失散了,父母知道兒子記住了他們的手機號,相信他自己能夠解決這個難題。果然,過了一會兒,父親的手機響了,是兒子用一個公用電話亭的電話打來的,身上沒帶錢的兒子向電話亭老板借的錢給爸爸打來電話,他讓電話亭老板在電話裏告訴自己的爸爸他所在的位置。由於是外地,父親也不容易找到那個地方,他們就約了一個比較好找的地點,兒子打出租車過去與父母會合,並商議打電話的錢先由出租車司機墊付了,男孩與父母會合後,再由父母一並還給司機。
就這樣,這個小男孩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很容易地解決了這個難題,這可以說是父母多年來鍛煉孩子自己思考解決問題、自己拿主意的有利結果。
教育孩子不依賴他人
獨立自主的反麵就是依賴,依賴性強的孩子什麼事情都要依靠別人,依賴父母、依賴老師、依賴同學,成人後容易依賴朋友等。孩子的依賴很多時候也是從小養成的一種不良性格習慣。最初,他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遇到難以選擇和決定的事情的時候,父母出麵幫他解決了問題,孩子發現這樣自己就不用付出那麼多辛苦的努力了。於是以後再遇到困難或兩難的選擇,他就會去找父母,慢慢就成為一種習慣性的依賴行為。
10歲的東東現在總是缺乏主見,遇到問題就喜歡問父母,讓父母幫助解決,變天了,東東不知道穿什麼樣的衣服合適,就問媽媽:“媽媽,今天我該穿哪件衣服?”“穿那件薄棉衣吧。”東東就乖乖地去穿那件薄棉衣。要考試了,東東不知道該複習書本知識還是該看他喜歡的動畫片,他問爸爸:“我要考試了,但我也喜歡看動畫片,我該怎麼辦呢?”“當然是複習功課了,這還用說啊。”每次遇到這種有兩種選擇的事情,東東都習慣於到父母那裏征求該如何做的意見。同時,他做事情遇到困難,也總是先跑去找父母,要他們幫助他解決困難。和同學鬧矛盾了,他要求父母幫助他處理與同學的“爭端”;被老師誤解了,要求父母和老師交流解決,要求父母把他的想法告訴老師。如果東東的父母不在身邊,他遇到問題就會去找老師或同學,下雨了他沒有帶雨傘,就跑去問老師該怎麼辦,作業沒有按時上交,他央求同學幫助他想想辦法。
父母對孩子若有過多的照顧容易讓他養成依賴別人的習慣,孩子遇到難題父母就喜歡代替他解決、幫助他處理,日子久了,容易讓孩子的大腦和身體都變得懶惰,不願意自己付出努力去解決問題,慢慢就形成了依賴別人的習慣。依賴性強的孩子長大後也難以獨立麵對社會,這需要父母努力教育孩子從小養成不依賴別人的行為習慣,要給他獨立做事、獨立處理問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