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父母自己迫於生活、工作等各方麵的壓力,對人、對事、對生活抱有很多消極的情緒和態度,具有很多消極的行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是如此。比如,他們會在孩子麵前抱怨同事、抱怨配偶家人、抱怨工作和生活,他們會對孩子不滿意的地方非打即罵,他們在孩子麵前對別人時常有惡言、惡行,他們厭惡學習、厭惡工作甚至厭惡生活。父母這樣的待人處事態度和行為怎能教育出積極樂觀地待人處事的孩子呢?父母這些待人處事的態度和行為方式其實就是不良性格的表現,必然也會對模仿能力極強的孩子的性格培養產生不利的影響。
有一位單親媽媽,因為與丈夫離婚事件的影響,導致她始終消極沉淪,對生活、對工作、對他人以及對自己總是采取消極的心態去對待和處理,對一切都失去了信心。她封閉自己,不愛與人交往,沒有心情去工作,不能用心去生活。她也是用這種消極的心態去教育與她一起生活的女兒,她消極的情緒和態度在教育女兒的過程中也打上了清晰的烙印。日子久了,女兒也變得像媽媽一樣消極被動,內向自卑,性格孤僻,對人、對事、對學習、對生活都失去了興趣和信心。
要培養孩子積極的態度和行為,父母首先要具有積極的態度和行為。積極地麵對生活中的一切,用自己積極的態度和行為去影響孩子,言傳身教引導孩子積極地麵對生活中的一切人和事物。
健康性格培養要從小抓起
嬰幼兒時期是培養一個人良好性格的關鍵時期,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性格方麵尤其如此。孩子年齡越小,他的性格可塑性就越大,也就是說,他的良好性格越容易培養,越大則越難培養。此外,在性格還沒有完全定型的青少年時期仍不要忽視對孩子良好性格的培養,這個階段仍是培養良好性格、改變不良性格的重要時期,如果等到孩子已經長大成人、他的性格已經定型了,再改變他的某些不良性格就難多了。
1920年,有人在印度加爾各答發現了一個約8歲的小女孩,她出生後不久就被狼叼走了,並被狼撫養長大至8歲。她和另一個約兩歲的狼孩被人們同時解救,人們給她起名為卡馬拉。卡馬拉被解救的時候不會說話,不會站立行走,她很懼怕人,但對貓、狗等動物卻很親近,她白天一動也不動,一到夜間就到處亂竄,並且像狼那樣號叫,人的行為習慣幾乎沒有,而是具有狼的野性。卡馬拉被解救後,人們對她進行了各種人類行為習慣和性格的係統培養,甚至邀請著名的教育學家、心理學家、生理學家等來參與對她的教育。但對卡馬拉進行了很多年的教育之後,她才學會了簡單的幾個單詞,用了約5年的時間才學會站立行走,直到17歲的時候,她的智能也隻相當於三四歲的孩子。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卡馬拉錯過了接受教育的非常關鍵的時期,從而使得人們對她後來的教育非常艱難,教育效果幾乎是微乎其微。
印度狼孩的故事說明,孩子幾乎所有能力的培養都要從小就開始,嬰幼兒時期是教育最關鍵的時期。性格教育更是如此,我們不要期望一個小時候很任性的孩子長大了會很懂得規矩,也不要期望小時候很自私的孩子大了會非常善良,一個人良好的性格也是需要在小時候通過父母的科學教育來打好基礎的。
尊重孩子的遺傳本性
遺傳因素主要是指孩子天生就表現出來的性格特征,這更多的是表現在孩子不同的氣質類型上。遺傳因素集中表現在剛出生的孩子具有不同的氣質類型,如有的孩子剛出生時就愛哭鬧,有的則很安靜。氣質是無法改變的,但他對孩子的性格養成有一定的影響。孩子的氣質類型有膽汁質、黏液質、多血質、抑鬱質四種,這主要是遺傳於父母和祖輩的氣質特征。膽汁質的人一般比較直率熱情、急躁粗心、脾氣易激動暴躁、不善於控製自己的情緒;多血質的孩子比較活潑好動、親切熱情,在陌生人麵前較少拘謹,喜歡與人接近,比較靈活;黏液質的孩子一般比較安靜,情緒也較穩定,沉默寡言,能比較長時間地專注做某事或學習,相對不容易受周圍刺激的影響;抑鬱質的孩子一般比較膽小,不喜歡與人交往,比較退縮,對人和事物敏感,想象力豐富,情感體驗也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