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家庭教育決定孩子的性格(1)(2 / 3)

魏永康的事例告訴父母,要把培養孩子的良好性格放在首位,因為孩子性格的優劣會影響到他生活、學業、事業等方方麵麵。片麵強調智力教育、科學文化知識教育隻會讓他在未來的生活中遭遇更多困難。

好性格比好成績更重要

2007年某期《齊魯晚報》曾登載過這樣一篇文章,題目是“給孩子一次當班長的機會吧”。文章寫道,有一名7歲的男孩,在山東濟南某所著名的小學讀二年級。他在班級裏學習成績屬於中等,各方麵的表現也不高不低,是最不受老師關注的孩子。表揚沒有他,批評也沒有他,他也沒有因為什麼事而被請過家長。

那年秋季入學不久,這個男孩回家對父母說自己被選為班長了,父母對此都很高興。連續幾個月這個男孩每天都會對父母說哪天他帶領同學做什麼事情了,哪天老師讓他領操了,有時候還要回家準備一些學校組織活動的道具等。父母看到兒子的表現越來越優秀,就經常表揚兒子的進步和成績,天天對兒子眉開眼笑。

可是過了兩三個月,兒子又說學校要重新競選班長,又過了幾天,兒子回來後很沮喪地告訴父母他落選了,接下來的期中考試他的成績也明顯下滑。父母覺得是班長落選讓兒子的成績受到了影響。為此,孩子的媽媽去學校找到了兒子的班主任,把情況詳細跟班主任說了一下,要求他再給兒子一次當班長的機會,以讓兒子從落選的陰影中走出來。

當這位媽媽從老師的口中了解到兒子根本沒有當過班長,也根本沒有領過操或組織過什麼活動時,這位媽媽非常震驚,原來這兩三個月一家人的歡喜卻是兒子一手導致的騙局,他們一直都還被蒙在鼓裏。孩子的媽媽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她回到家後就問兒子這是怎麼回事。當孩子得知媽媽已經知道了一切之後,就哇的一聲哭了,他的眼神讓當媽媽的心都碎了。父母都懷疑兒子的精神出了問題,懷疑他得了妄想症。父母帶著兒子去了幾個醫院的神經科進行谘詢,可精神科醫生的解釋並不能給父母安慰,媽媽萬般無奈之下找到了齊魯晚報編輯部哭訴她的苦惱。

其實,這個孩子並不是精神出了問題,也不是患了妄想症。也許父母平時無意中給了兒子很大的壓力,希望他各方麵表現優秀一些,而且兒子也希望在父母麵前表現自己,他想讓父母為自己感到自豪,可始終得不到這樣的機會,才會對父母撒了這樣一個彌天大謊。一個隻有7歲的孩子,連續兩三個月處心積慮地去圓這樣一個謊,那要背負多大的精神壓力啊!

這是一個讓我們感到沉重的、也讓我們做父母的深思的教育故事,是什麼讓孩子在父母麵前撒了這樣一個彌天大謊?況且他自己還要背負如此沉重的精神壓力?應該說,父母的教育失職是一個重要的方麵,是父母沒有幫助孩子自小培養出良好的性格。如果父母過於看重孩子的成績,孩子也會在這方麵給自己施加壓力。如果孩子沒有好的性格,他就會用不合理的方式去對待他不能取得相應成績的失敗。假若孩子具有良好的性格,他就能夠以一顆平常心麵對一切成敗得失。

所以,父母要更加關注孩子良好性格的培養,而不要過於注重孩子在學業、在其他方麵所取得的好成績。好性格比好成績更重要,對成人如此,對孩子更是如此。

態度和習慣重於結果

在孩子做某件事的時候,很多父母會更看重孩子做事的結果,卻很少關注孩子做此事的態度和習慣。如果孩子做事做得好就會大加讚揚,如果做得不好就會嚴厲批評。對於正在成長中的孩子而言,父母的做法其實是顛倒了主次,孩子做事的態度和習慣比結果更重要。因為,良好的態度和習慣會保證人在以後做事的時候有更大的成功率,有更大的可能去把事情做好。

失敗對於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人生經驗,這會讓他不斷調整自己做事的態度和方法,不斷積累做好事情的經驗。如果父母過於注重孩子做事的結果,過於強求孩子做事一定要做好,而忽視了他做事的態度和習慣的培養,就會讓他失去很多學習和鍛煉的機會。比如,孩子洗碗時,父母隻關注孩子有沒有把碗洗幹淨、有沒有把碗打壞,而很少關注他為何要洗碗以及如何洗的過程。如果孩子洗碗沒有洗幹淨,或者把碗打壞了,父母就為此嚴厲斥責他,而不是告訴他如何才能洗幹淨、怎樣才能打不壞碗碟,孩子不僅會因父母的斥責而傷心,也難以更快地學會把碗洗幹淨,學會如何才不會打碎碗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