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傳遞的不隻是一串甜美的葡萄,更是一串人與人心靈的嗬護與關愛!有了這份關愛,再大的病痛,再難過的悲傷都會煙消雲散。
我們每個人隻要心裏想著別人,真誠地為別人做些事,就能讓我們的人生過得更有意義些。作為父母一定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教育孩子,行為的作用勝過千言萬語,父母的言行將會成為刻在孩子心中的豐碑。
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德高尚,自己就不要做不道德的事;如果不想讓孩子欺負人,自己就不要打罵孩子;如果希望孩子懂得關心幫助人,自己就要時刻奉獻自己的愛心,給別人多一份溫暖。
美國有一位叫埃麗的母親。她的兒子已經七歲了,他沒有獨生子女常有的那種專橫、霸道、任性和以自我為中心的壞習慣。埃麗高興地向朋友們說:“他的好脾氣和愛關心人是我們最大的驕傲。”
當人們向她請教培養孩子關心別人的良好品性的方法時,從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埃麗列舉了下麵一些經驗,這些經驗也是值得每個想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得更“有人緣”的家長借鑒的:
1.父母要做關心別人的模範
埃麗認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也是最有效的。她說:“我和愛人都受過高等教育,知道父母的言行對孩子成長所起的作用。所以,我們一直嚴於律己、堅持正麵的教育。我們孝順長輩、關心親朋、鄰裏關係和睦,並且,盡可能地尊重他的一些孩子氣的同情心。”
每當逢年過節,埃麗總給老人們買些東西,送些禮物,也經常主動幫助社區裏的一些有困難的人。對於這些,埃麗說:“我們總是讓倫倫知道,還常常請他發表意見。”
2.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關心
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關心,特別是夫妻之間相互恩愛、體貼。這對於培養孩子的愛心,能夠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在餐桌上,在給孩子夾菜的同時,夫妻之間也要不忘給對方夾上一筷子;出門前,在給孩子整裝的同時,父母也要相互叮囑對方一句;外出購物,在給孩子買玩具衣物的時候,也要和孩子商量給爸爸或媽媽買一樣什麼東西。
3.學會與人分享
美國的父母認為,當孩子誠心誠意請家長分享自己的東西的時候,如果家長堅決推辭,謝絕孩子的一份好心,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沒有了謙讓和與人分享之意了。因此,作為父母,在培養孩子與人分享的同時,自己首先要學會坦然地與孩子分享,成為與孩子分享的夥伴。
4.讓孩子了解一些生活的真實情況
作為父母,總是擔心孩子受苦受難,擔心孩子遭受挫折。這在中國和美國都是一樣的。但是,美國人對此的看法卻又與我們有些不同。
他們認為,盡管我們自己麵臨著許多生活的曲折和坎坷,盡管我們有許多不快樂和情緒不穩定,但我們總是竭力在孩子麵前保持平靜,好像生活沒有風,也沒有雨,總是豔陽天:這樣會有許多的副作用。如果父母總是這樣做,其實也是錯誤的。讓孩子學著承擔一些父母的喜怒哀樂,這也是培養孩子愛心的一種途徑。
基於這樣的認識,在美國,一般來說,父母不會刻意地去掩蓋生活的另一麵,常常會讓孩子從小學會自己去分擔生活的艱辛。他們相信哪怕隻是讓孩子了解、理解一下生活的不易,這樣也會促使他們學會懂得珍惜現在的生活,學會關心別人。
5.讓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不要讓孩子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習慣,隻有勤快的孩子才會懂事,知道關心體貼別人。所以,他們在培養孩子的愛心的時候,常常會循序漸進地教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一般情況下,勤快是培養出來的,所以家長要樹立這種觀念,並付諸行動。並且,大膽放手地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埃麗說。
這個世界上,也許人與人之間的快樂分享在彼此忙碌的身影中漸漸稀疏起來了,但彼此渴望對方關愛地嗬護一下的感動依然存在著。隻要我們彼此把心靈深處嗬護的觸角伸長一毫米,也許你的生命裏就會多一束陽光,這個世界的生命裏也會多一份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