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2 / 2)

2.及時幫孩子擺脫不良情緒

現在的孩子多以自我為中心,往往因為一點小事不高興,或哭或鬧或悶在心裏。這時應注意引導孩子,教會孩子遇到心情不好的時候出去活動,轉移注意力,調整自己的情緒。如帶孩子爬山、鼓勵孩子唱歌、用畫畫的形式擺脫不良情緒……

玩是孩子的天性,遊戲是幼兒最主要的活動形式。幼兒特別喜愛遊戲,玩起來甚至可以廢寢忘食。遊戲不帶任何強製性,它是一種自由輕鬆、充滿樂趣的活動。在遊戲中,他們最大程度地體會到快樂。同時,遊戲又是一種特殊的實踐活動,它對幼兒的整個身心發展都能起促進作用。在玩沙玩泥時,孩子能體驗沙泥的物理特性;在玩搭積木遊戲時,孩子能體驗勞動者的高尚情操;玩七巧板,可以培養創造性;玩配對卡,可以提高數字理解能力……既然有這麼多孩子玩起來開心、學起來輕鬆的遊戲,我們何不好好利用起來,讓孩子快樂、學習二者兼得呢?這可比坐在桌前機械地寫“1,2,3,4”成效要高得多。

有很多家長,因為孩子身體不好就不讓他去草地與朋友追跑;為了整潔對孩子的遊戲加以限製。孩子們的活動失去了自由,就像籠子裏的小鳥無法飛翔。不知這些家長有沒有見過沙灘上的孩子,他們卷起衣袖,拿上小桶,嘻嘻哈哈地忙個不停。臉上的紅潤被泥沙和汗水掩蓋了,衣褲上的色彩更是蕩然無存,可他們的歡樂是在家無法比擬的。這些孩子是幸運的,這些孩子的父母是明智的,因為他們知道:衣服、手、臉可以洗幹淨,而快樂是買不來的。

當然,給孩子自由是有原則的,那些有害於孩子身心發展的遷就和放任我們絕不能給,無原則地遷就和放任的結果往往是危險的,不快樂的。

3.教會他幫助周圍的人

快樂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讓孩子感覺到自己在家庭中,在周圍的大環境中都是一個有價值的成員,自己的行為是非常有意義的,可以影響到其他人的生活。要讓孩子產生這種感覺,你就需要多為他製造一些給予別人幫助的機會。比如,和孩子一起整理那些他曾經不再要的玩具,捐給福利院,或者其他有需要的孩子。

即便是非常小的孩子也能夠感受到幫助他人的樂趣。在國外有很多專門為孩子設立的福利機構,這些機構中最受歡迎的活動就是教小孩子用家裏的廢舊布條給小熊粘上眼睛和嘴。即使是隻有兩三歲的小孩子也會興高采烈地幫忙給小熊粘上眼睛和嘴,然後送給福利院的小朋友。

4.保持家庭生活的美滿和諧

家庭和睦,也是培養孩子快樂性格的一個主要因素。有資料表明,在和睦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成年後能愉快生活、健康成長的,比不幸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要多得多。

家庭應保持民主、和睦、寬鬆的氣氛,父母不盲目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安排孩子的生活,保留孩子對合理要求的選擇權。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心情輕鬆愉快,言行無拘無束,有什麼想法都敢說、樂於和家長交流,容易養成活潑開朗的性格。

因此,父母認為怎樣做能令人愉快,就應該身體力行去做,而且要向孩子解釋為什麼他們感到快樂。專家說:“緬懷以前快樂的日子,並清楚地提出追求快樂是你的人生目標是很重要的。”家長要注意把孩子看做是“平等”的人,尊重孩子的自尊心,關心他們的成功與失敗,切勿用粗暴簡單的方式對待孩子。建議你每天抽出15~20分鍾時間和孩子聊天,內容可以是孩子喜歡的事、圖書、遊戲、活動等。另外,家長應注意自己的情緒、性格以及為人處事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做到樂觀豁達,不把自己的壞情緒傳遞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