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是孩子最重要的情緒,是否擁有快樂的情緒對孩子身心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快樂的人生,帶給孩子的是永遠的自信和臉上隱藏不住的微笑。而自信和微笑帶給孩子的又是充滿朝氣的個人形象和和藹可親的交際性格。形象的完美和健康的心境給孩子帶來的可能就是個人的成功。
就身體發育而言,快樂能使人各方麵機能達到最佳狀況;就心理發展而言,快樂給人積極向上的力量;就學習而言,快樂的情緒能使大腦處於積極的接收和運轉狀態,從而發揮出最佳的學習效果。美國的早期教育恰恰是要“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他們要讓孩子先做快樂天使,再當聰明寶寶。
快樂既是一種心情,也是一種“性格”。快樂的心情有起有伏,而快樂的性格比較穩定。快樂的性格是可以培養的。快樂是一種幸福,懂得快樂的人,他一定會很懂生活,很熱愛生活。
真正的快樂是源於內心真誠的喜悅,是正視人生的自信與成熟,是無怨無悔的超脫與寬容,更是一種踏雪而歌的氣質。
“快樂”最先是跟童年交友的。在快樂的世界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擁有良好的心態、開朗的性格和悅納別人的長處,這樣的孩子受人歡迎,會為終生快樂奠定基礎。快樂從哪裏來?既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聖誕老人送來的,而是自己製造出來的。
世上沒有比快樂更可貴、更為人們所普遍追求的了。人生雖短,但快樂卻可以在智慧的陽光下到來。快樂的人生,會帶給孩子永遠的微笑。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的孩子與父輩相比,他們的物質和精神世界要豐富得多;而與此同時,他們所遭遇的物欲誘惑和價值衝突也要多得多。就成長環境而言,他們也許是需要應對最多挑戰的一代,而這些挑戰來自他們身邊的環境,點點滴滴地對他們產生著無形的影響。應該說,這一代的孩子既是幸運的又是不幸的,他們擁有著優越的物質生活,卻也失去了自由玩耍、無憂無慮的權利。
童年是孩子一生中最美好的時期,但是很多孩子的時間卻被父母安排得滿滿的。許多父母為自己的孩子做了很多事情,製訂了很多計劃,提供了精心的照料、舒適的生活、光明的前程,甚至為孩子設計好了一生的路——上重點幼兒園、重點小學、重點中學,上各種學習班、輔導班,上大學甚至出國留學,畢業後找個好工作等。在這股早教熱中,著實培養出了一些聰明的高智商兒童。當前,提倡素質教育,家長和老師們又匆匆進行調整,將“素質教育”視為“藝術教育”,帶領孩子們彈鋼琴、學畫畫、練舞蹈……於是有特長的孩子越來越多。
這股熱潮是好是壞,誰都不能下定論。不難發現,在這些教育實踐中暴露出理解的片麵性和教育的專製性。他們將早期教育與早期智力開發等同,把單一的藝術教育與素質教育混為一談。殊不知,促進幼兒素質全麵而和諧地發展才是早期教育的目標。更為主要的是,這些教育行為隻體現了教育者自己的功利性思想,他們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因素:在做這一切時,孩子是快樂的嗎?你所教的他想學嗎?對孩子來說,他們應該得到的最重要的東西究竟是什麼?如果說父母能夠給予孩子什麼,除了生命之外,最重要的應該是健康快樂。
有一位父親在得知兒子用一輛嶄新的玩具火車從同伴那裏換來一根跳繩時,大光其火,把兒子臭罵一頓。其實這位父親並不懂得,在孩子童貞的心靈中,快樂是同等的,有時候,一輛形聲兼備的火車並不見得比一條跳繩更有魅力。
作為家長,最主要的是培養孩子的快樂情緒,但是在培養孩子的同時,我們要注意以下幾點:
1.家長本身要擁有快樂的情緒
孩子的可塑性強,好模仿,易受教育者潛移默化的影響。老師或父母要創設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並注意自己的情緒。性格、為人處世,做到樂觀豁達,不要把自己的壞情緒傳遞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