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孩子們鍛煉他們自己每天按時醒來。你需要準備一隻鬧鍾、一個紙袋,並為家中每個成員都準備一張紙條。
在一張紙條上寫上“自己醒”,而在其他的紙條上都寫上“喚醒我”。把這些紙條放入紙袋中,每人抓一條。抓到標有“自己醒”字樣的人,第二天早晨就要負責喚醒其他的人。
抓到寫有“喚醒我”字樣的人,可以自己選擇被喚醒的時間。當然,這個時間必須早一些,以便使每個人都有足夠的時間來按時上班或上學。
“自己醒”的人要把鬧鍾調整到應該醒來時間的前5分鍾。你第二天就會發現“自己醒”者是否是可以依靠和信賴的。如果這位“自己醒”者起床晚了,那麼會發生什麼事情呢?會有人上班或上學遲到嗎?
孩子們能夠習慣性地有規律地自己醒來嗎?如果不能的話,請立刻給每個孩子都買個物美價廉的小鬧鍾吧。
嚴格的生活製度關係到孩子的身體健康,關係到孩子的意誌品質和性格培養。為了使孩子的身體和個性得到健康發展,家長必須給孩子製定生活製度。如孩子幾點起床、幾點睡覺、幾點吃飯和玩耍,幾天換一次衣服,使用便盆和廁所等都要有一定的規則。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不要因忙於家務或看電視節目,或因夏日乘涼、朋友來訪打亂了孩子的作息時間和生活規律,家長對孩子的生活管理要製度化,並堅持不懈。
如果開始吃飯了,孩子仍在穿衣服,或者是母親替孩子穿衣和洗臉,那麼必然降低孩子的自信心,促使孩子向著懶散和無規律發展。嚴格的管理教育與“慈愛”並不矛盾。假如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總是感情用事,認為孩子小太可憐,遷就、放鬆甚至妥協,其結果隻能強化孩子的不良習慣,以後糾正起來更困難。如果父母斷斷續續地執行規則,那麼孩子在思想上就會產生混亂而無所適從。孩子雖小,如果家長能堅持執行製度,孩子也就會逐漸適應,養成習慣。習慣成自然,就會不知不覺地模仿父母的行為,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習慣。
還有一點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教育的環境。一個好的習慣養成,父母是負有很大責任的,像父母的言行、暗示,對於兒女的習慣形成有極大的影響。因為父母長期與小孩在一起,一舉一動都很容易使孩子模仿,其他在孩子周圍的人,也會影響到孩子的習慣。所以,教育的環境與習慣的養成,是有密切關係的。
總之,習慣與人生有很重要的關係。我們必須培養孩子有良好的習慣,不隻是生理上的習慣,而且是心理上的習慣。要養成生理和心理上的習慣,不但要“慎之於始”,而且要“慎之於終”。長久地繼續下去,不要間斷,同時必須注意到養成此種良好習慣的教育環境。
孩子是家長的影子和鏡子,孩子的行為毫不掩飾地反映出家長的行為和性格。家長要求孩子怎樣做,自己必須先做到。如家長要求孩子飯前便後要洗手,而自己卻忽視了,孩子就會產生懷疑,有可能孩子會質問你,那麼你應虛心接受批評。
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及講文明懂禮貌的行為非一日之功,家長必須時時、事事嚴格要求自己和孩子,並要有耐心,不對孩子使性子。如孩子玩得太興奮了,弄得滿頭滿臉都是泥土,一手抱著衣服,一手提著鞋子,見到媽媽抱歉地說:“媽媽,對不起。”如果這時做媽媽的再訓斥孩子,那就是大錯特錯了,因為孩子已認識到自己對不起媽媽的辛苦勞動啦。家長還應注意從嬰兒起培養孩子講文明懂禮貌的品質。客人走時讓孩子說“再見”,來時要問好,給客人遞煙、拿水果等。當孩子會說話時,如別人幫助他,就應該讓他說“謝謝”。這有利於培養孩子的世界觀,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更好地適應社會。
從小培養孩子的良好生活習慣和講文明懂禮貌的行為是家長送給孩子終生受用的一份“厚禮”,也是對孩子最溫馨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