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對孩子進行抗挫能力的培養(2 / 2)

2.正確的教育態度

往往看到一些父母當孩子跌倒、受挫時,便急於上前扶他起來或小題大做地疼惜,結果讓孩子認為跌倒受傷是不可發生、是難以忍受的很痛苦的事;甚至有些媽媽因為孩子撞到什麼東西哭泣,便在孩子麵前拍打那些東西來安撫孩子的情緒。但是這些不經意的動作卻誤導了孩子的觀念:認為遇到困難時就用攻擊、報複的方法來處理。

所以,父母能否正確地處理,是影響孩子未來能否勇於麵對失敗或困難的非常關鍵性的問題。因此,當孩子摔跤、受傷或受挫時,不要急於伸出援手,應讓孩子嚐試自己爬起來,而父母要扮演的角色是一位鼓勵者、一位陪伴者,適時給予孩子口頭或非口頭的鼓勵,必要時可以協助孩子找出解決方法。

3.給孩子創造遭遇挫折的機會

在現在的家庭中,父母對孩子是百依百順,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父母在竭力為孩子鋪設著一條平坦的道路。然而,一個人隻要生活在社會中,就不可能始終一帆風順,總會出現各種各樣不如人意的事情。如果你總想將孩子置於自己的羽翼之下,幫他擋住傷害與失敗,那他就永遠也學不會如何在打擊到來時獨自承受。

雖然我們不會讓孩子承受太大的壓力,但是我們可以給孩子提供承受挫折的機會,為孩子打下勇於麵對困難的預防針,提高他們受挫的免疫能力。比如:讓孩子做一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自己穿衣、穿鞋、疊被子、洗手帕、收拾玩具、擦桌掃地等。讓孩子在做力所能及的事中體驗適當的勞累,能鍛煉孩子的意誌,培養他們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孩子有挑食、偏食等壞習慣,就讓孩子先餓一餓,體驗一下饑餓的滋味。在一些遊戲和競賽等活動中可以讓孩子體驗一下失敗的滋味,體驗受挫折的感受,可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勇氣,幫助他們總結解決困難的經驗,從而提高他們的抗挫折能力,培養他們堅毅頑強的心理素質。

4.讓孩子微笑著麵對挫折

通過古今中外許多曆史人物或現代成功名人的例子,可以讓孩子知道“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蹶不振,永遠地放棄自我。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說:“挫折未必總是壞的,關鍵在於對待挫折的態度。”一個能笑看一切的人抗打擊能力必定會比一般的人強。具備很強的挫折抵抗力的孩子就是那些在困境中依舊能夠快樂前行的孩子。因此,培養孩子樂觀開朗的個性很重要,讓孩子能微笑著麵對挫折。

當孩子真的遇到挫折時,父母不應一味地責怪或打罵,或采取“無視”態度。首先,父母應當及時去關心和鼓勵孩子,給孩子安慰、鼓勵和必要的幫助,使孩子不會感到孤獨無助。家長在孩子積極地參與一些有益的活動時,不妨采用一些積極肯定的評價。如“雖然你沒有成功,但我要表揚你,因為你有勇氣去試試就很好。”這樣做會使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努力是受到肯定和讚揚的,自己完全不必害怕失敗,從而慢慢學會承受和應付各種困難挫折。其次,父母應該幫助孩子認真分析挫折產生的原因,采取正確的方法戰勝挫折。父母要努力去發現孩子擅長做哪些事情,並且鼓勵他去做。事實證明,在某一領域裏有充分的自信可以幫助孩子們更好地麵對來自其他方麵的挫敗。

孩子抗挫能力的培養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單靠幾件事情就能見效的。作為父母,在孩子遇到挫折時,適時地扶他一把,給予鼓勵,才能幫助孩子學會忍受暫時的焦慮與不安,加強對困境和壓力的容忍力,並且有信心和方法去克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