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法國高等教育及對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啟示(2 / 3)

當然,法國的高等教育並不是墨守成規、一成不變,在數百年的發展曆史中,法國的高等教育一直處於變化中。如最近幾年,為了實現歐盟教育的一體化,法國遵循“博洛尼亞章程”的變革就是例證。

2.2 法國高等教育的全民教育與精英教育

在法國,大學禁止選擇學生,而且隻有公立的大學才能被稱為大學(universities)。法律規定,凡高中畢業生,隻要通過會考就有資格進入綜合性大學讀書,不用繳納學費,而且可以享受助學金的待遇,以保證讓每一個想讀書的學生都能享受到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所以全民化教育為法國青年創造了充分、公平的學習機會,也為提高全法國國民的素質做出了一定的貢獻,這一切都得益於法國強有力的財政支持。當然,法國大學的“寬進”並不意味著“寬出”,法國大學本科階段的高淘汰率決不允許濫竽充數。在大學學習的不同階段(法國的大學學習是階段製)都有嚴格的淘汰機製,而且在第一階段的淘汰更是非常殘酷。一般第一年受教育結束時是30%左右,第二年為20%左右(平均每年為35%)。如此高的淘汰率使法國學生的學習壓力非常大,他們的學習完全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每修一門課,法國的大學生都要去圖書館查閱大量的資料,而且是沒有課本的,所以考試要及格,就需要不斷地鑽研和思考。每個學期的考試也是非常嚴格的,一旦作弊,幾年內則不允許入學。考試如果不能通過,可以留級一年;若還不能通過,則要麼換專業,要麼被淘汰。所以,嚴格的升級製度雖然對學生的學習施加了相當大的壓力,但也成功地保證了法國大學優良的教學質量,這也是為什麼法國大學培養的人才在歐洲乃至世界廣受好評的原因之一。

高等專業學院(即大學校)肩負著為社會各界培養優秀人才的重任,即精英教育。其入學程序獨特而嚴格。主要有兩點:一是要經過預科班學習。學製為兩年,一般在高中內開設。而要進入預科班,則要經過十分嚴格的入學篩選,而且有嚴格的年齡限製;但一旦進入預科班,則可以享受到高水平師資、高生師比、高難度課業和經常性考試的“待遇”,且隻有一次重讀機會。二是淘汰率非常高。在法國,每年隻有10%左右的表現優異的學生才能進入預科班,經過2年艱苦的學習後還要參加高標準、高難度的入學考試,然後根據考試排名才能進入不同檔次的大學校。也就是說,大學校有選擇學生的權利。在培養模式上,精英教育有三大特點:一是重基礎。前兩年的預科教育重在使學生打下堅實的數理化理論基礎,鍛煉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進入大學後,前三個學期依舊以基礎課程學習為主。也就是說,精英教育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時間都是在打基礎。二是重實踐。精英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適應性,以適應知識技術創新、結構產業的迅速更新換代和不同崗位的需求。一般來說,學生要參加三種企業實習:第一種是觀察性的,是對企業狀況的了解;第二種是主動實踐性的,學生的身份可以是高級技術員;第三種實習接近於未來工作,即為畢業實習。三種實習的全部時間不少於10個月。三是課程設置靈活。大學校一般是根據社會發展和企業需要來設置課程,特別注重應用性。在課程的安排上實行的是多樣化和模塊化,學生在完成基本課程後可以根據自身興趣來選擇主攻方向。當然,法國精英教育之所以能做到上述幾點,與大學校與企業廣泛而深入的合作不無關係。比如企業參與學校管理,選派專家到學校任教,向學校出借或贈送可供教學用的生產設備,承擔學校一定的培訓任務等;當然,在這一合作當中,學校也可以獲得企業提供的培訓稅,通過簽訂科研合同或技術轉讓,為企業承擔科研任務,為企業在職人員提供繼續教育和培訓等。

隨著知識時代的發展和社會需求的變化,兩者之間逐步淡化了各自的獨特風格,正逐步走向融合:大學校開始重視跨學科教學,綜合大學也加重實習內容,加強與社會的聯係,部分專業院係在入學階段也開始實行選拔機製,特別是1984年頒布的高教法,重新確立了高等學校的性質為以科學、文化和職業為特點的公立教育,強調高等教育要逐步職業化。法國政府規定,在高等教育各階段尤其是新生入學不久,就要著手克服純理論教學的傾向,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技能引入課堂,對學生進行職業技術教育和方向指導,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為此,在教學安排和內容上,綜合性大學采取了靈活多變的方法,改學年製為學段式教學,學生一邊學習專業課,一邊接收方向指導,以加強學生的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