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你以為在消遣時光 其實你在為未來鋪路(2 / 3)

“資源型的企業誰都能做,有了人就能展開,但人是流動的。如果能把公司的合作環境搞好,讓商業模式對所有合作者有幫助,建立一個健康的生態圈,這就比著急賺錢更重要”。“築巢引鳳”,這是他想要的效果。

什麼是門檻

就是做別人不願做的事

張昭曾有一個很著名的“漁夫論”,捕魚的方法有3種:一種是帶著巨大魚餌和魚鉤跳下水去抓魚;第二是駕著船帶著網兜去網魚。這兩件事他都不做,他要做的是圍海養魚,把海水質量弄好,用更多食物和健康環境吸引魚,魚多了,就擴大圍欄,等到合適時機再把魚都放出去。

為此他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比如, 48歲,在影視圈公認的黃金年齡,他離開光線,創立樂視。

“沒有安全感,甚至覺得沮喪,好不容易熬到了中國電影的一個好時代,沒想到互聯網來了,這時候,除了創新,你沒有別的辦法。” 產生這個想法的時候,光線的事業正如日中天,張昭的同行享受著鮮花紅毯的包圍,因為自己對互聯網的研究和了解,他開始滋生出這樣的憂慮。

“總得做出點兒什麼改變。”他對自己說。

“他喜歡做別人沒有做的事,也喜歡一切有創新想法的人,我們的市場總監才26歲,但就因為創意很多,所以深得他的喜歡。”關於張昭對創新的偏愛,熊好深有體會。

而用他自己的話說,“存在的價值就是創新”。誰讓他這一輩子都一直在重新開始呢?

相比圈內其他畢業就早早工作的大佬們,張昭屬於學曆最高、在學校待得時間最長的一個。80年代末,張昭畢業於複旦大學,獲信息科學學士學位,研究生時期,他改修哲學。90年代初赴美留學繼續主攻哲學,就在快要完成博士論文的時候,他再度改變專業,主修電影。原因是“在中國,學哲學是為了思想救國,而在美國,哲學成了吃飯的飯碗”。這讓他興趣索然。此時,他選擇了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這個聲音,是電影。

2004年,張昭應複旦同窗王長田之邀加入光線,2006年創辦了光線影業,其獨創的陣地發行模式(一改發行人員隻在公司本地宣傳的舊習,讓其深入院線從而展開最適合影片的發行方式)讓光線影業在短短5年內一躍成為國內領先的民營電影公司。2011年,就在光線風頭無兩準備IPO時,他卻轉身加入樂視,進而創辦樂視影業。

“互聯網一定會促使影視業從製造業向著服務業轉變。”在他的觀察中,這個行業不乏造好車的人,但是欠缺具有服務意識的藍領工人。為此,他願意一試。

“創新有什麼門檻?”他深深吸一口煙,然後吐掉,“沒有,真要有也就是下決心去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除此之外,沒什麼差別”。

大數據下的電影圈

用“一定三導”做先鋒

2013 樂視影業峰會上,張昭宣布公司今年的票房目標是12 個億,作為今年的重頭戲,保守估計《小時代》及《小時代:青木時代》的票房會占據整體目標的一半以上。這意味著,《小時代》至少會趕上甚至超過趙薇的《致青春》。

“互聯網時代,已經不再是你想讓觀眾看什麼電影,而是要了解觀眾想要看什麼電影,然後呈現給他們。”目睹互聯網對其他行業的影響,張昭深知這股力量也會波及到影視業。

這一次,他繼續選擇做一個先行者。

在影片決定著手製作之前,樂視已經通過網絡數據搜集和地麵調研,鎖定了《小時代》的觀影人群是15~25歲的年輕人,再通過導演郭敬明和幾大主演的粉絲人數收集(接近1億)確定受眾人群數量以及粉絲群體分析,完成對影片的初步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