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否認,我們在中學和大學裏的確學了很多真知識,也就是有用的知識。但是,很多人忘記了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效率的問題。我們現在讀書並不是到哪裏上班賺錢,而是一種投資,不僅要花錢,還要花時間,我們投資的目的就是想學到對個人發展有用的知識。既然是投資,我們就要考慮到投資回報的問題。回顧一下我們求學的過程,說實話,我認為我們絕對做了一件虧本的買賣。我們付出的過多,而所得太少了。
以數學為例。數學有3個用處:一是知識,二是智力體操,三是思想。對於理工科學生來說,數學是基礎,多花心思並無不當。可對於文科生呢?我覺得學數學最大的用處除了學會基本的運算知識外,就是領悟數學思想,養成科學思考的習慣。比如,我們可以在解題過程中領悟歸納、演繹、歸謬、反證等思考問題的方法。
可我們為了這些有用的知識花了多長時間學數學呢?12年!在這12年中的大部分時間我們都是在反複記憶那些公式、定理等等,反複進行智力體操。可是,我為什麼靠數學來鍛煉智力呢?我去下棋好不好?那玩意兒不比做數學題需要動腦筋?
目前中小學的數學教育就是智商迷信的產物。根本就沒有弄清楚智商和慧商的區別。文科生學數學關鍵是提高慧商,關鍵是用數學引導大家養成科學思考問題的習慣。現在的數學教育則本末倒置。把智力體操和知識灌輸當成了學數學的目的。所以,我們大把大把寶貴的時間被浪費掉了。看看劉亦婷吧,一個文科生為了提高競爭力竟然要參加什麼“奧數”班,在這種情況下,她還能有什麼時間去娛樂、去體育、去挖掘特長呢?
學生大量的時間都浪費掉了。無用的知識和低效的智力訓練擠占了我們娛樂、體育、交友的時間,讓我們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是,令人驚詫的是,我們依然沒有變聰明,沒有變得有智慧,仍然沒有創造力。現在是市場經濟了,什麼都要講投入產出吧,為什麼我們投入這麼多所得會如此之少呢?因為在學校裏真正能使我們聰明起來的慧商教育幾乎是空白。不教你邏輯,不教你如何正確思考問題,不教你真正跟社會實際貼近的有用知識,不讓你按照自己的興趣去學知識,不給你創造機會去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不給你時間和空間去獨立思考,不給你質疑的機會,不給你發揮創造力的時間和空間。
小結:
讓人羨慕又讓人欣喜的是,眼下,慧商教育被漠視的局麵正在逐漸得到改觀。教育部門提出的研究性學習的教育策略,提出的新課程標準,可以說是素質教育在智商和慧商教育方麵的深化和細化。素質教育的目標更明確了,可操作性更強了,這都可以歸功於研究性學習這種學習方式的引入。我相信,隨著研究性學習在我國中小學校的普及,將會極大地提高我國中小學生的慧商水平。
但是,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很多家長對研究性學習是有疑慮的,因為他們擔心,搞研究對於提高一個人的考試成績沒啥幫助,而且,有些家長認為一些教師自己的研究能力都有限,能指望他教出像樣的研究素質嗎?這些顧慮固然有道理,但問題是,在現有的社會條件下,一個人如果沒有研究能力,如果沒有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即便是讀了大學又能怎樣?如今,讀大學,即便是讀名牌大學,甚至留學海外,也並不意味著能夠獲得人生的成功。“北大廢物”和“海待”的出現不就是這種現實的寫照嗎?
其實,對於今天的家長和學生來說,已經別無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