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靠慧商和魅商教育超越劉亦婷(2)(1 / 3)

第53節慧商何來(1)

既然大家進入社會後無法靠智商獲得比較優勢,那麼,人們是靠什麼最終拉開差距的呢?有人也許會說,是靠運氣,靠人際關係,靠個人魅力,而我認為,對大多數人來說,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是靠頭腦。而必須提醒讀者的是,這裏提到的頭腦絕對不是指智商,而是指慧商。

上文提到,慧商標誌著一個人的智慧程度。一個人的智慧由思考力和真知識組成。思考力又可以細分為獨立思考能力、創造力等。

人的智慧從哪裏來呢?不是看誰天生腦子快,而是靠後天的思考、學習和實踐。思考與知識結合,就有可能創造出新思想、新發明、新產品。當然,如果沒有知識做基礎,創造力也無從談起。

獨立思考能力解析

獨立思考能力就是我們用自己的大腦考慮問題的能力,是智慧的源泉。不得不承認,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獨立思考能力是有很大差距的。比如中華民族,雖然智商不低,但獨立思考能力比較差。我們用大腦創造出來的財富是遠遠落後於西方民族的。這個問題誰也不要抬杠,也不要拿祖宗的四大發明來遮羞。你看看周圍,用的、玩的、看的,有幾樣不是西方人發明的呢?

獨立思考能力有三要素:第一是慧根,第二是自由支配大腦的能力,第三是思考方法。

慧根

慧根是佛教裏的概念,這裏借用一下。在這裏,慧根是指酷愛思考的天性。這裏說的“思考”,當然是指那種認真和深刻的思考,比如人生啦,宇宙啦,自然啦,社會啦,政治啦,經濟啦等等,楊振寧說過,應該“經常思考最根本的問題”,才有望在科學上有所建樹。楊振寧所說的最根本問題,就需要非常認真而深刻的思考。

而且這種對於認真而深刻思考的喜愛還得加上一個程度,就是酷愛,酷愛思考的人應該是什麼樣呢?他們是一群以思考為人生最大目的的人。如果不能自由思考,他們簡直會痛不欲生。亞裏士多德說過,人生的最終目的不是生存,而在於思考和覺悟的程度。王小波可謂這句話的身體力行者,他在《思維的樂趣》一文裏寫到:

插隊的生活是艱苦的,吃不飽,水土不服,很多人得了病,但是最大的痛苦是沒有書看,倘若可看的書很多的話,《變形記》也不會這樣悲慘地消失了。除此之外,還得不到思想的樂趣。我相信這不是我一個人的經曆:傍晚時分,你坐在屋簷下,看著天慢慢地黑下去,心裏寂寞而淒涼,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剝奪了。當時我是個年輕人,但我害怕這樣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來,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我認為自己體驗到最大快樂的時期是初進大學時,因為科學對我來說是新奇的,而且它總是邏輯完備,無懈可擊,這是這個平凡的塵世上罕見的東西。與此同時,也得以了解先輩科學家的傑出智力。這就如和一位高明的棋手下棋,雖然自己總被擊敗,但也有機會領略妙招。在我的同學裏,凡和我同等年齡、有同等經曆的人,也和我有同樣的體驗。某些單調機械的行為,比如吃、排泄、性交,也能帶來快感,但因為過於簡單,不能和這樣的快樂相比。

對於一個愛思考的人來說,一件“比死亡更可怕的事”就是,沒有提供“思想樂趣”的書來讀。

正因為有慧根的人酷愛思考,也就是愛動腦筋,所以他絕對不會認為思考是一件苦差事,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相反,如果有誰限製了他的思考活動,那就是剝奪了他人生最大的快樂,你說他能不痛苦嗎?

為什麼這種人天生就酷愛思考呢?這應該跟基因有關,跟性格、大腦構造有關。這種人,除了睡覺之外,他們的大腦就像永動機一樣,會一刻不停的運轉。

經濟學家凱恩斯有一句名言,“傑文斯看到壺開了,高興得像個孩子似地叫了起來;馬歇爾也看見壺開了,卻悄悄地坐下來造了一部蒸汽機。”這句話裏提到的馬歇爾便是一個有慧根的人,旁人認為司空見慣的事物,他卻認為這裏麵有值得思考的內容。

再如牛頓15歲的時候從中學退學,隻好回家種田,成了一名地道的農夫。但是,這個農夫跟通常的農夫是不一樣的。人們經常看到他在田野裏呆呆地站著,若有所思,或埋頭在小本上急速地寫什麼。發呆是有慧根的一個標誌。發呆的原因就是這個人的大腦始終在不停地轉動,不停地思考。如果哪位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特別喜歡發呆,不喜歡瑣事,那麼祝賀你,你的孩子極有可能是一個有慧根的人。

又如愛迪生從小體弱,看起來並不聰明。可是他是一個有慧根的人,腦子在不停的運轉。比如他看到母雞會孵出小雞,就問:為什麼母雞能孵出小雞而人不能呢?看到老師在黑板上寫下“2+2=4”,他就問:“2加2為什麼等於4?”

在現實生活中,有慧根的人數量是極為稀少的,根據我對周圍人的觀察,數量應該在千分之一以下。也就是說,有慧根的人可以說是千裏挑一。

大多數人雖然從大腦機能上講有能力去思考複雜、抽象、深刻的問題,但是他們的遺傳基因裏並沒有愛思考這樣的密碼,所以他們根本就不會愛上思考,反而會認為思考是件苦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