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靠慧商和魅商教育超越劉亦婷(1)(3 / 3)

劉亦婷3歲時做的這個智商測驗正是比納發明的智商測驗。而劉亦婷家長宣稱的劉亦婷“絕頂聰明,五萬人裏挑一”正是這個發明人所擔心的。他警告說,“如果根據測試結果說一個8歲小孩有7歲或9歲的智力,那隻是一種簡單化的、主觀的說法,容易引起誤解,導致其智力測試是真正在測量智力的幻覺。”這是因為,比納測試隻是一種實用性的測試,目的是為了發現學習能力有問題的兒童,並不是真正在測量智力,也不用於對正常兒童劃分智力等級。

所以說,劉亦婷3歲時進行智商測試拿到的高分,隻能說明她在3歲時的學習能力比同齡兒童要強一些。而她之所以比同齡兒童要強一些,是因為她過早地進行了數字、語言學習的結果,而並不能證明她的智力就比其他人高出多少,比別人聰明多少,因為智力實在是一個太過複雜的東西,幾乎是不可測量的。

隨著近年來人們對智力的研究越來越深入,對於智商測試的質疑也越來越多。最大的質疑是,難道創造性和想像力不算智力嗎?《智商的誤區》這篇文章還寫到:

什麼是智力?智力是極其複雜的現象,不論是從科學的角度還是從社會的角度,都沒有人能對智力下一個能被學術界公認的、恰當的定義,更沒有人能夠提出一個關於智力的理論解釋極其多樣的與智力有關的種種現象。有些人有很強的分析、推理能力,卻缺乏想像力;有些人數學能力很差,但是語言能力很強;有些人言語遲鈍,但是思維反應敏捷;有些人學習能力不強,但是卻善於處理社會關係……如何能夠客觀地判定這些具有不同的能力的人的智力高低?又如何能夠對具有豐富的內容的智力做線性的數量排列?許多學者把智力定義為學習能力,但是學什麼呢?數學、語言、圖像識別、音樂、繪畫、處理人際關係還是野外生存能力?智商測試以及當代其他學習能力測試所測量的,隻是數學、推理和語彙能力,這最多隻能說是智力的一小部分。但是智商學派卻認為智商測定的是正常人必有的普遍智力。

根據一項研究,我們一般所指的IQ實際上隻是學習知識時所顯示出來的學習能力,可謂之“學業智商”。然而隨著個體學業結束進入研究領域,取而代之的評價標準是“創造力”。另外,智力測試通常由三部分內容組成:語言、數字和圖像。然而,智力的全部內涵要遠遠超出這幾項,它包括記憶力、敏感性、邏輯推理能力、分析歸納能力、觀察力等,哈佛大學一位教授認為,人有音樂、語言、空間、數學、運動、個人心理調節、人際關係等7種智能,目前的智力測驗是不可能全部測試出來的。

正因為智商測試無法準確測量一個人的智力和聰明程度。所以那些所謂的“早慧”者、“神童”往往到了成年,到了研究領域便泯然眾人矣。

比如,韓國當年的神童金雄鎬曾一度聞名世界,他2歲就已會讀寫2500個漢字,10歲時IQ高達210。當時他躊躇滿誌地對記者說,“我以後會當總統。”但是據跟蹤報道:作為成年人的他已經是一個很平凡的青年。

其實劉亦婷的經曆也說明了這點。劉亦婷3歲時據說“絕頂聰明,五萬人裏挑一”,可她上學後又是一番什麼樣的景象呢?

小學四年級下學期轉學後的第一次期中考試,婷兒從轉學前的第一名變成了這個班裏的第17名,驗證了“天外有天”的話,她坦然接受這個事實,期末又衝到了前三名。考成都外國語學校的時候,婷兒小學畢業成績是年級前幾名,初中入校成績卻是120人中的第89名,我們和婷兒都為擁有這麼大的上升空間而感到高興。初中階段婷兒的成績常在1—10名之間波動,高中階段常在1—5名之間波動,她總是樂觀地說:“波浪式前進才符合規律。”擁有這種心態,學習競賽就是你追我趕的快樂遊戲。

看著劉亦婷在學校裏的成績,班級裏的17名,120人裏的89名,1-10名之間波動,再想想她“鐵人”一樣的學習狀態,說實話,真的難以讓人相信,這是一個“智商達到183,聰明絕頂,五萬人裏挑一”的超級天才。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認為,劉亦婷所謂的成功的早期教育,對她日後的學業並沒有什麼直接的幫助呢?我們甚至可以這樣假定,是其家長嚴格執行的“鐵人計劃”,才真正促成了她學業成績的提升。

其實,即便是那些比劉亦婷學習能力高出許多的高考狀元,也僅在考入大學的時候風光一時,卻在畢業之後泯然眾人矣。因為這些人除了在學習、考試、棋類比賽等少數領域能夠顯示出比較優勢外,在其他領域跟別人基本處於同一起跑線上,既然在同一起跑線上,大家機會均等,高考狀元泯然眾人矣就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