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哈佛四年:劉亦婷並沒有脫胎換骨(2)(3 / 3)

劉亦婷沒有這樣做。她的自稱有著先進教育理念的父親也忘記了“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這句話。隻是遞給她一本書,讓她去按圖索驥。

而且,就算不想去做實地調查,劉亦婷總可以找一些報道垃圾蟲的文章讀一讀吧。然而,她又沒有這樣做。試想,在這樣典型的想當然思維下,劉亦婷能夠得出正確的結論嗎?我相信,如果經過實地采訪,劉亦婷寫出來的文章一定會更生動、更深刻、更有真情實感。

第49節“想當然”本色不改

進了哈佛之後的劉亦婷會怎樣呢?會不會就此改掉想當然的思維習慣,而變得富有科學精神呢?當我讀過《劉亦婷學習方法和培養細節》一書,我完全失望了。我注意到,在這本書第一部分不長的篇幅內,劉亦婷“想當然”的痼疾仍然沒有改正多少。

還有不少同學也是來自“哈佛世家”,他們都為家有“哈佛人”而自豪。我也有理由感到自豪。因為我沒有特殊背景,全靠中國的父母、學校培養教育和我自身的努力,同樣被哈佛錄取了,而且被選進了“馬薩諸塞樓”——此樓雖古老,裏麵的生活設施卻現代著呢。

(引自《劉亦婷學習方法和培養細節》第20頁)

這段說法是一種典型的“想當然”的思考方式。在談到如何進入哈佛的時候,隻歸納了一些自己主觀上的“努力”,而忽略了一些客觀因素,其實,跟這些“哈佛世家”有異曲同工之處,劉亦婷進入哈佛也主要靠了“拉瑞的推薦”、哈佛招生政策、當時國人信息閉塞等客觀因素的幫助。正麵這段話更加典型的反映了劉亦婷“想當然”的思維習慣。

有些讀者希望我將中國的大學和美國的大學做一番對比。可惜我沒有上過中國的大學,也沒上過美國的其他大學(美國的大學差異很大),很難做此比較。但有4點不同我感覺較為明顯,說出來供讀者參考。

引自《劉亦婷學習方法和培養細節》第55頁)

“想當然”如果成為習慣會怎樣?那就什麼匪夷所思的事情都會做出來。比如,雖然劉亦婷知道自己“沒有上過中國的大學,也沒上過美國的其他大學”,但仍然不妨礙她討論一個碩大無比的問題——“中美大學的區別“。

當然,既然是“想當然”思維下的產物,難免會漏洞百出。比如,劉亦婷認為中美大學的一個重要區別是美國本科生不盲目追求高學曆。然後又說,美國人沒有這種在中國十分普遍的觀念:“好學生就該碩士博士一直讀下去”。

我在中國讀了四年大學,跟無數中國大學生打過交道,我從來沒有聽說過中國學生中有這種“十分普遍的觀念”。那些讀碩士、博士的學生,除了少部分是抱著追求學術的目的之外,大多數人僅是為了躲避就業壓力,減少今後的就業難度而已。想當然的思考問題,難免貽笑大方。

第50節結語

以上僅從3個角度談了劉亦婷在哈佛幾年的學習其實並沒有脫胎換骨。在她身上,依然有著應試教育思維給她打下的深深的烙印。應試教育的負麵影響如此頑固,也許值得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們深思。

美國人的思維是,是輸是贏,不看起點看終點。中國人的思維往往是看起點不看終點。所以,劉亦婷僅僅因為一些主客觀因素上了哈佛,便被很多家長當作成功者看待,實際上,劉亦婷距離成功還有很遠很遠的一段距離。除非大家認定,成功僅是能夠糊口而已。

同時,看完這部分內容,我希望讀者除了對劉亦婷有正確認識之外,對所謂的名校也要有一個正確認識。正如饒毅先生所言,人的學曆和書的封麵大概差不了太多。上過的學校在教學實質上和其它學校並沒有大的差別,差別就是學校的名字和外界對學校的一般看法。

劉亦婷4年的哈佛之旅並沒有讓她產生脫胎換骨的變化。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創造性以及科學精神在讀大學之前缺乏,在哈佛畢業之後就目前而言也沒有看出有什麼明顯的改觀。而分數掛帥、學習是頭等大事的應試思維,卻依然在她的頭腦中存在。

哈佛固然是名牌大學,但也是一所普通的大學,牛人和平庸的人同時存在。這是一個絕對真理。但是,我們要小心的是,有人混在牛人的圈子裏冒充牛人,而且到處講經布道,以成功者自居。好在劉亦婷用自己的“自述”告訴我們,名校的口袋裏並沒有什麼讓人脫胎換骨的靈丹妙藥,牛人在普通學校還是牛人,平庸者進了牛校也變不成牛人。正如我們把青年足球人才送到巴西留學並沒有給中國足球帶來本質上的飛躍一樣,內地大批留學海外的學子至今也沒有給國人帶來一個諾貝爾獎。以應試為主導的基礎教育摧毀人才的能力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