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姚虎雄:走向“生動·大氣”(1 / 1)

姚虎雄:走向“生動·大氣”

封麵人物

姚虎雄,江蘇省吳江市實驗小學校長,中學高級教師,蘇州市名校長,蘇州市學術帶頭人,江蘇省實施素質教育先進個人。他崇尚“平等、自由、民主”的教育文化,將“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教學相長”作為自己的教育信念。本著“為師生的未來發展豐厚素養”的追求,他提出了“生動·大氣”的教育主張,創造性地建構相應的理念體係、教育實踐體係和管理支撐體係;在管理實踐中,他致力於“文化經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管理思想和風格。

好的教育的標準是什麼?答案可能很多,我的回答很簡單:“按教育規律辦的教育。”教育規律,大家都懂;真正能按教育規律辦事,卻不易。教育正被功利包圍,教育立場正在錯位,教育方向正在迷失。“生動·大氣”教育,直麵教育的死板、功利和短視,努力為兒童的未來發展豐厚最為關鍵的素養。

“生動·大氣”教育是呼應“兒童立場”的教育。教育為了兒童,教育依靠兒童來展開,教育應從兒童出發。這就是教育的兒童立場。兒童立場的教育必然是“生動”的。“生動”,與兒童有著天然的親和性、一致性,它既是對兒童天性的反應和解讀,也是對兒童天性發展的順應和推動。兒童的教育應當生動活潑、生動自然、生動有趣,兒童的教育應當順應兒童的年齡特征、個性特征。隻有契合兒童的天性,煥發出教育的“生動性”,教育才能讓兒童自覺接受,並激活兒童的求知欲,兒童才能在教育中找到自信、自我。教育的歸宿不是讓兒童成為教育目標的塑造品,教育的歸宿是讓這個兒童成為“這個”,那個兒童成為“那個”。“生動”,是兒童教育的應有之義。然而,這個樸素的規律,被普遍忽視。忽視的背後不僅僅是不幸,還可能是災難。

“生動·大氣”教育是實現“素養至上”的教育。一個人的發展前景,在於他建立了怎樣的“思維方式”。每個人的“思維方式”,跟他的“學習方式”有著巨大的正相關。“生動·大氣”教育關注的,正是“學習思維”的改變,讓學習者成為“創新的人”。創新的人,可以成為英雄,也可能成為罪人。德國科學家弗裏茨·哈伯,就是個最有力的例證。他是奠定現代氮肥工業基礎的科學天使,也是開毒氣戰先河的戰爭魔鬼。“創新的思維”不能丟失心靈的“溫和”與“柔軟”;心靈的“溫和”與“柔軟”的外在表現是對他人的“關心”與“尊重”,對自我的“反省”與“批判”。由此,我們提出小學階段的三大生活習慣:“傾聽”“共處”“自省”,從而完整地構建兒童未來發展最核心的素養——道德、創新的思維方式。

“生動·大氣”教育是需要“文化經營”的教育。“生動·大氣”是一種教育主張,從“教育主張”到“教育文化”到“學校氣質”,需要“過程經營”。“‘生動·大氣’教育”的文化經營範式:文化悅納—文化反思—文化傳導—文化堅守—文化創新;“‘生動·大氣’教育”的文化傳導的“聚焦點”:“一師一卷”考試評價改革,將考試的主動權還給教師的“一師一卷”,這正日益改變著教師的日常工作方式、思維方式,改變著教師的日常行為方式、成長方式。“一師一卷”,為“‘生動·大氣’教育”的文化創新,找到了一個實質性的突破口,學校也真正實現了文化增值,“增”在學生素質的最“薄”處,“增”在教師素養的最“弱”處,“增”在學校管理的最“短”處,“增”在師生未來發展的最“需”處。

“教育麵臨的最大挑戰,不是技術、不是資源、不是責任感,而是發現新的思維方法。”咀嚼美國教育家克洛威爾的話,覺得還少一樣重要的東西:教育改革的膽略、胸襟和氣度。“‘生動·大氣’教育”的“大氣”,至少具有這一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