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的“鄉村教育”印(3 / 3)

看著黑夜,聽著蟲鳴,我突然想起了顧城的詩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

再想想,光明固然好,但黑夜就不可愛嗎?也未必吧。即使這沒有月亮和星星的夜,不也有她獨特的美麗嗎?沒有喧鬧,也不死寂;沒有色彩,也不單調;沒有暖熱,也不寒冷……

自然界有黑夜,我們的生命難道就不需要有黑夜嗎?試想,沒有黑夜的人生,那將是多麼的貧瘠、單調和乏味呀。沒有黑夜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沒有黑夜的人生是缺少詩意的人生。正因為有了黑夜,有了望不到盡頭的黑夜,才有了理想,才有了奮鬥,才有了激動,也才有了魅力。

深邃的星空,給了我無窮的力量

棲身於鄉村,躬耕於三尺講台,決定了我無法橫槊賦詩、縱橫捭闔、杠杆天下,但我又不想碌碌無為。

或許是因為年輕的緣故,“年輕的眸,總向往著蒼穹”,不想被矮化得像動物一樣。

喜歡在繁星滿天、夜闌人靜的夜晚,坐在這一片翠綠之上,呼吸著泥土的芬芳,仰望蒼穹,品味著這不知邊際、不知終始的宇宙。或與賢哲先知竊竊私語、無聲交流,感受著莊嚴神聖、威嚴崇高,或遙看“寂寞嫦娥舒廣袖,月下翩翩舞清影”,感受著婉轉哀怨、淒美豔麗。

哲學大師康德也喜歡仰望蒼穹。“每當我靜靜地佇立仰望浩渺深邃的蔚藍色的天空時,一種永恒的肅穆和生命的崇高莊嚴便油然而生——仿佛上帝在叩響自己的額頭,一股神秘而偉大的授意如波濤般洶湧而來……”

仰望就是追尋崇高,我乃一介俗夫,也許抵達不到崇高,但我可以和康德一樣仰望蒼穹,讓崇高引領我行走人生。

於是我拚命地工作,14年的工作中,留下了我艱辛探索的足跡,曾經連續多年任教高三畢業班,屢屢創造了高考的奇跡。本人曆任教師、班主任、備課組長、教研組長、學校教科室副主任等,獲得了如皋市高中教學先進個人、如皋市骨幹教師、南通市“青藍工程”優秀師徒、南通市優秀德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還獲得了全國教研成果一等獎,本人的成長經曆被編入了張萬祥、萬瑋主編的《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途徑——30位優秀教師的案例》,江蘇省僅兩個案例。

熱鬧的縣城,卻讓我更堅定了執著的信念

2004年的8月1日,正值暑假高溫,補課的學生放假回去了,妻子在縣城參加小學英語骨幹教師培訓也已多日,她打電話回來勸我到縣城去玩,說平時沒有時間,利用假期也可和老同學聚聚。

聽著綿綿不絕的蟬鳴,置身於空蕩蕩的學校,確實也有些落寞。下午將近五點,我給老同學發了個信息,登上了最後一班去縣城的汽車。很長時間沒去縣城了,看著熟悉的公路,竟然覺得陌生了許多。到了縣城,妻子已等候我多時,我們一起到了老同學家。這個老同學,是我高中的同桌,考上大學還是同班,竟然還同宿舍。畢業後他也分到了農村做教師,去年通過考試進了縣實驗初中。變化的是時間,不變的是同學間那份濃濃的情誼。喝酒、聊天,甚是高興!

晚上,老友帶著我們來到了市民廣場,這裏音樂悠揚,舞步翩翩。

望著舞動的人群、閃爍的霓虹燈、高聳入雲的大樓,我感慨萬千。

水泥森林,這個現代文明的象征,正橫掃一切,吞噬一切。可能是久居農村的緣故吧,我總覺得自己是不屬於城市的,總覺得閃爍的霓虹燈不如鄉下的螢火蟲可親,高聳的大樓不及鄉下炊煙嫋嫋的瓦房可愛。五色的人群缺乏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閑和雅致,轟鳴的機器缺乏了“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的寧靜和溫馨。在同事們都紛紛選擇孔雀東南飛的時候,我毅然決然地婉拒了南京某所著名中學遞來的橄欖枝。

這輩子我也許注定屬於鄉村了,就像鳥兒注定屬於藍天,野獸注定屬於森林,魚兒注定屬於江河,我的心裏,早已烙上一顆“鄉村教育”印。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江安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