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情感陶冶篇(2)(1 / 3)

有的孩子做一件事開頭猶猶豫豫,難下決心,而幹起來之後能夠較好地堅持。這種孩子的優勢在執行計劃,而決定計劃方麵薄弱,內、外因素幹擾使他難以果斷做出決定。對這樣的孩子,就應在一個行動的起始階段,幫他分析利弊因素,盡快確定目標,培養孩子的果斷性。案例中的婧婧是由於自己在小學時學習成績一直很優秀,而到了中學後很難成為出類拔萃的學生而一時難以承受,甚至對自己失去了信心,這時家長的首要任務就是鼓勵孩子找回自信。

讓孩子知道:“別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別人做不到的,我要爭取做到。”

父母禁語

“我花了多少錢供你上學,你知道嗎?你怎麼會這樣想呢?”

孩子想到自殺,心裏一定到了極度悲傷的地步,此時最需要家長的安慰和鼓勵,父母用“我花了多少錢供你上學,你知道嗎?你怎麼會這樣想呢?”來刺激孩子,使他心裏覺得更加不安,自殺的念頭更加穩固了。

親子溝通心法

多說幾個“你是最棒的”、“你好聰明”,孩子會更喜歡你。

69.我希望你能……

金句使用背景

——當孩子挑戰家規

十歲的譚美和朋友玩遊戲時,很守規則。可是,從很久以前她就知道,如果對象是媽媽,隻要撒撒嬌、哭鬧一下,任何規則都可以打個折扣,甚至視若無睹。

有一天,譚美和她的朋友一起到七八條街之外的一家便利商店頭糖果,她事先就知道離家那麼遠,已經違反了媽媽的規定。因此,當媽媽發現這件事時十分生氣,立刻決定采取行動,終結譚美不遵守約定的壞習慣。

譚美的媽媽知道自己也應該負起部分的責任,因為,過去她常睜隻眼閉隻眼,沒有切實地執行家規。現在,她決定重新開始,請譚美一起上一堂“重建家規”的課。

“譚美,我們家需要一些新的規則。”於是母女倆又建立了幾項新的家規。

不久,譚美違反了當初訂立的一條規則:“如果離開朋友家去別的地方,必須先打電話回家,告知媽媽去向”。

案例分析

如果孩子時時挑戰家規,他可能是想告訴你,他需要更多的空間和權利,追求自主的渴望讓他無法忍受限製。這也是孩子走向成熟獨立的前奏。因此,盡量使用各種方法讓孩子學習自我掌控,感覺到自己的力量。例如,訂立規則時,讓孩子參與意見。此外,如果孩子挑戰或遺守規則,要切實、前後一致地執行賞罰。讓孩子感受到有規則的好處和重要性。

該如何預防孩子不尊守家規呢?

訂立可行的規則。為了提高孩子遵守規則的意願,獎賞是必要的(例如:可以做他想做的事)。還有,要求家規在父母看不見時仍必須奉行,不太實際,除非有其他大人在場。比如,規定“放學後不許看電視”,很難達到效果,因為爸媽若都在上班,如何證明孩子沒有看電視?

規則以正麵敘述為原則。告訴孩子,你“希望”他怎麼做,而不是“禁止”他怎麼做。鼓勵他正向思考,確實了解你的期望。例如:“我們的規則是‘和哥哥和睦相處’。”而不要說:“規則是‘不準和哥哥打架’。”一開始,先宣告一些基本規則,再隨著孩子成長的狀況,一條一條地追加,發展成為家規手冊。

邀請孩子共同製定規則。如果孩子親身參與規則的製定過程,而且他的意見能被重視討論,他會更心甘情願地遵守規定。例如:“我想,我們要規定一下你騎腳踏車的範圍。你有什麼意見?”等規則定出來後,再進一步問他:“那你覺得如果你遵守這個規則,應該得到哪些獎勵?如果違反了,要怎麼懲罰?”

告訴孩子,不同時間地點可能有不同的規矩,例如家裏、學校、公共場所、電影院等等,而且隻要是規則都應該遵守。

孩子不遵守規則,這用不必動怒,隻需保持冷靜,好好交談。

父母禁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