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潮湧黃浦聲浩浩(1 / 2)

潮湧黃浦聲浩浩

領導讀書

作者:甘正氣

“宰相必起於州郡,猛將必發於卒伍”。到上海工作,是朱鎔基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主政地方。但就在那裏的短短三年多時間,世人仿佛從他身上看到一位大國總理的影子,中南海依稀聽見黃浦江的春潮浩浩。多年中央機關工作的曆練與積澱,讓他在申城猶如新發於硎的寶刀,熠熠生輝,遊刃有餘。他的講話宛若洋麵吹來的勁風,今日讀來,依然動人心魄、沁入肺腑。

赤心拳拳

《三國誌》讚諸葛亮治蜀:“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製,開誠心,布公道。”

朱鎔基同樣以一席開誠布公、發自至誠的話開啟了自己的市長之任:

“我是一個孤兒,我的父母很早就死了,我沒有見過我的父親,我也沒有兄弟姐妹。我1947年找到了黨,覺得黨就是我的母親,我是全心全意地把黨當作我的母親的。所以我講什麼話都沒有顧忌,隻要是認為有利於黨的事情我就要講,即使錯誤地處理了我,我也不計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夕恢複了我的政治生命,同時也可以說是煥發了我的政治青春,我始終相信我會得到我們黨的正確對待。我就是有這麼一個特點,或者說我是力求這麼做的。”(《在上海市九屆人大一次會議上的講話》)

這是朱鎔基的一次精彩亮相,也是他一貫的本色演講。這段話揭示了他敢作敢言的心靈“密碼”,道出了他忠於黨和國家、忠於人民、忠於職守的心理依歸。他衷心愛黨,進而將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內化於心,這是他的底氣和豪氣之源。“誠於中,形於外”,在多篇講話中他都自然而然地將工作提升到“服務人民”的高度,其言諄諄,其語懇懇。

蘇東坡談及吳道子的畫說:“餘於他畫,或不能必其主名,至於道子,望而知其真偽也。”是否為朱鎔基的講話,我們一般也能一聽便知,這正是因為他語言鮮明的情感性。他的講話總能讓人體會到他受黨之托、忠民之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他在上海大膽改革、改善民生、鐵腕治吏都源於他對黨和人民的一往情深。

大才盤盤

《續晉陽秋》評價東晉太傅謝安:“大才盤盤謝家安”,稱譽其有大才幹。謝安隱居東山多年,年逾四十複出,勳勞卓著,功成不居,被後人視為高潔的典範與良相的代表。朱鎔基有20年“右派”時期的沉寂與蟄伏,這讓其對中國的政治有了深刻的洞察,更有機會對經濟進行全麵細致的研究,奠定了其治邦安民、經綸國務的才能之基。“蓄之既久,其發必速。”從國家經委到“東方巴黎”,從管“一線”到管“一方”,朱鎔基牛刀初試,即在全麵工作中大顯身手。從講話中,可以看到他準確因應發展大勢,在一些重點領域頻頻發力、屢屢出招,天地為之一寬,上海的發展進入嶄新階段。

他大智慧攻克關鍵點。他一把揪住“牛鼻子”,隻做關係宏旨、關係民瘼的實事。他說:“我希望在上海工作的時間裏,至少為上海人民辦三件事:第一件大事情,是把‘菜籃子’建立在牢固、可靠、穩定的基礎上。第二件大事情,是要解決上海以道路交通為中心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問題。第三件大事情,是要解決上海的住房問題。”(《在上海市嘉定縣黨政幹部會議上的講話》)他把人民群眾的吃行住擺在首位,集中力量直擊要害,好棋一著、全盤皆活,一舉改變了上海的舊觀,讓人民的幸福指數直線上升。

他大氣魄推進開放線。他以其開闊高遠的視野,將上海放到全球的坐標上思考,讓上海的開放向縱深挺進:主持出台改善投資環境的文件,設立外資工作委員會,實行“一個圖章”對外,改進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的辦法,深化金融體製改革,引進外資銀行,開辦證券交易所,為將上海打造為國際經濟中心鋪平道路,使其真正融入了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向全世界彰顯了上海“海納百川”的精神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