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引見”麵試:雍正的獨特用人術(1 / 2)

“引見”麵試:雍正的獨特用人術

領導史鑒

作者:陳潔 王雲慶

清代的官員“引見”製度自清世祖時(順治十二年)正式用於清代官製之中,經過康熙、雍正兩位皇帝不同程度的推廣,至乾隆時期基本成熟定型。按照清製,四品以下官員的任用、升遷或降職,都需要麵見皇帝,親自接受皇帝的旨意,期間需向皇帝呈上該官員的“引見單”,內容涉及籍貫、年齡、出身、做官履曆等。皇帝一邊閱讀“引見單”,一邊對官員進行麵試,進而將其評價等用朱筆批在“引見單”(稱之為朱批引見單)上。

雍正皇帝十分重視人才,特別善於用人。他認為:“天下之大,無奇不有,唯以用人一政為本。應用盡天下可用之才,其餘皆枝葉耳。”雍正對於官員的“引見”麵試尤為重視,他秉承其父“引見時朕得以知悉”之理念,大力推廣官員“引見”製度,並創建多種“引見”形式,諸如“貢監考職引見”“大計參劾引見”及“特殊引見”等,麵試對象涉及朝中中下級文武各類官員。

“引見”“閱人”其實就是皇帝對官員的一種麵試,雍正大力推廣“引見”製度的原因,在於這種考察形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證雍正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某一官員的整體素質和主要特質,即“引見時朕得以知悉”,進而做到人盡其才,安排適當職位。這種對中下級官員的廣泛召見,一方麵,通過天子的神聖權威收攬人心,使中下級各類官員真正成為天子之人,集用人權於君主一人之手,使臣子心懷感激、心甘情願地為國家盡責、為皇帝盡忠;另一方麵,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引見”這種麵試形式考察上呈官員履曆、考核評定等相關材料是否屬實,考察官員的整體形象與心理素質,驗證引見單信息的真實性,保證賢才真正為朝廷所用。雍正特設立了朝考製度,即對每年殿試中舉的進士再進行一次考試,由皇帝親自主持,從中選出最優秀的人選,加以提拔和重用,主要是充實到中央政府的樞要部門鍛煉。這個製度以後一直實行了下來,清代許多有名的宰輔都從這裏嶄露頭角。

大力推廣“引見”製度的一個重要結果,就是形成了眾多官員的“朱筆引見單”。

首先,雍正通過麵試,對官員的整體形象與相貌氣質有了最為直觀的把握。如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編《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九輯中的第2件“柳國勳”單,雍正誇讚他“好相貌”;第12件“郎瀚”單,其“人伶透,紫堂色”給雍正留下深刻印象;第18件“白映棠”單,雍正非常喜歡白映棠“清秀”的模樣;雍正對於吳榖(第35件)“小頭小臉兒的相貌”多了一分調侃。

其次,對於所有“引見”的官員,雍正均評定等級,根據等級進行相應的職位安排,做到人盡其才。等級共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九級。如第8件“趙誠”單,趙誠被評為“上上”之人,故“將來可信用”;第48件中樓儼因楊文乾舉薦,雍正麵試覺其“甚有才情”,故定為“上上”之人,預設“將來可以督撫之才”;由於有些評為“中上”之人,所居職位僅僅限於知府一級。如第46件“鄭錫爵”單,人“老成,結實,但恐少才”,故做官的級別“隻可止此”。官員居官懈怠,因循苟且,也是官場中常見的陋習。雍正帝勵精圖治,講求事功,就必須奮力破除官場因循萎靡、不思振作的頹風。他為此勉勵貴州巡撫毛文銓,“黔省文武各員萎靡成風,非伊朝夕。爾等須大為整頓一番,身先倡率。文自司道以至府州縣衛,惟撫恤是務;武自鎮協以至參遊備弁,惟操練是勤。務使民無派累之苦,兵無怠玩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