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6章 自信與自強:培養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質(1)(2 / 3)

這就是說,人們要勇敢地去麵對困難,而不要用什麼心計去回避它。

專家測試:孩子是否靦腆

對於所有孩子來說,交往能力差都與惶恐和缺乏自信心有關。如果在兒童早期就顯得很靦腆,那麼在孩子4—6歲時,靦腆就可能成為他們的一種性格特點。這表現在什麼地方呢?

獨立意識:成就孩子美好的將來

教育孩子時,父母必須自問自己對孩子的愛中是否有這樣的成分:

雖然知道應該讓孩子獨立,但由於潛意識害怕失去孩子,總是希望孩子生活在父母所安排的狀態裏。

有個孩子,因他的父親去世了,他的母親倍加疼愛他。當孩子已4歲時,母親還是整天喂他吃飯,替他穿衣穿鞋。當他再大一些的時候,他仍然不會自己吃飯,不會自己扣衣服上的紐扣,也不會穿鞋。

而和他同齡的孩子卻把這些小事都做得很好,相比之下,他顯得手忙腳亂,而且很可憐。

有人告訴他的母親,讓他自己去做這些事情吧,因為像他這麼大的孩子應該會穿鞋戴帽了。可是他的母親卻說:“我愛我的孩子,他現在是我的一切,我寧願為他做出更多的犧牲。”

這位好母親並不明白,她這樣做實際上是害了她的孩子。

一個好母親,她心甘情願地把自己的一切都貢獻給她的孩子,卻不知道她的做法實際是在告訴孩子:你是無能為力的,沒用的,不行的。這種母親的無私行為實際上是她自私的表現,因為她並沒考慮到孩子本身成長發展的需要而是按照她本人的意願去行動。等孩子長大之後,如果這位母親還是一如既往,不斷地替他做事情,那麼這孩子就什麼事情都不會做,也不願學,更使他感到自己不如別人,甚至認為自己是一個無能的人,當他媽媽不再這樣照顧他時,他的失落感也就會隨之而來。這樣的孩子,他將毫無準備地去麵臨一個陌生的世界。

當我們替孩子做他們自己能做的事時,我們就是在告訴孩子,我們比他們強,比他們靈活,能力比他們大,比他們有經驗,比他們重要。我們在向他們顯示我們的偉大和他們的渺小。如此教育培養出的孩子,人高體大,儀表堂堂,但都是畏畏縮縮,缺乏勇氣與能力。他們沒有獨立意識,也失去了獨立的能力,他們怎能有一個美好的將來呢?

當孩子應該學會自己穿衣服的時候,就開始讓他自己嚐試,他母親一邊指導示範,一邊看著他自己穿衣。她從不催促他,隻是慢慢地說:“你是可以自己穿上的,慢慢來,不行媽媽再幫你。你忘了,你已是一個大孩子了。”

如果孩子還堅持不能自己穿,他母親就繼續鼓勵他:“你肯定能自己穿上。媽媽閉著眼睛數十下,看你能不能穿上。”這時孩子可能繼續下去,也可能開始哭起來而不再做任何努力。他的母親這時就不再理他,當孩子發現他的哭鬧並不能引起母親的同情時,他就會繼續嚐試靠自己解決問題。這樣,孩子很快就學會了自己穿衣服。

通過這些小事,就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心理承受能力:讓孩子走向成功

父母從小就要讓孩子明白,挫折和失敗都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采取逃避的態度來麵對自己的失敗,那就永遠與成功失去了緣分。許多經驗告訴我們,隻要從小培養孩子勇敢、堅強、自信的心理,采用理解、信任、鼓勵、談心的方式幫助他們,那麼,他們就能夠敢於麵對挫折和失敗,不會掩蓋自己對失敗的恐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