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一班強盜從隱蔽的地方衝出來打劫,在格鬥中,一個強盜用一把短刀刺傷了那馱財寶的騾子,將財寶搶劫一空,而那馱著穀物的騾子根本沒有引起強盜的注意。受傷的騾子哭訴他的不幸,另一匹卻說:
“我很高興強盜不看重我,我沒一點損失,也沒有受傷。”
這故事是說,財富並不值得誇耀,倒是要小心它會帶來災難。
對小孩嚴格的教育,應該包括使用錢。理財能力是孩子必須具有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它會直接影響到孩子未來的生活與工作。這種能力的培養宜從少兒階段開始,愈早效果會愈佳,否則就會非常被動。
孩子是最容易犯錯誤的,但不是說就理當寬容。年少的孩子沒有收入,金錢意識不很成熟,他們對自己的錢往往不知如何管理,但對錢卻有著強烈的要求和欲望。這就容易導致孩子在用錢方麵出現種種錯誤,這些錯誤直接關係到他們自身的成長。
孩子都有非常相似的錯誤:濫用父母的錢;先享用後付錢;隻把錢看成是單純的買東西的工具;從不積攢錢,攢的沒有花的多;花錢的背後已經有過好多次的花錢欲望;把身上的錢花個精光;花錢是一種享受;輕易相信別人付出的承諾;不作計劃。
凡此種種,都是孩子花錢上經常容易犯的錯誤。幫他們改正錯誤,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念,是每個父母的基本責任和義務。有的父母沒節製地向自己的孩子提供金錢,一味地無條件滿足孩子的花錢欲望。放縱孩子過分的物質欲望,除了助長孩子的惡習外,沒有任何好處。當他們以後要以有限的收入去應付生活時,一旦需要做出影響自己經濟境況的重要決定,就會手足無措。
給孩子錢,主要是讓他從小就去學習怎樣計劃使用自己的錢,並要他了解勞動與報酬之間的關係,進而在他的腦海中形成一種觀念。
教育的目的並不僅僅是讓孩子學會攢錢或經商,而是要通過理財教育把他變成一個能幹的、健全的人。
為加強理財教育,基礎品質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孩子要誠實。因為這關係到他以一種什麼態度,去麵對金錢和與錢有關的事情,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和公眾對他的評判。如果孩子做不到誠實,這將給他的以後帶來麻煩甚至釀成惡果。
其次,孩子要自尊。要時常告誡孩子,讓他懂得在金錢麵前保持自尊。金錢是一種最容易讓人失去自尊,而做出違背自己心願的事情的東西。但如果一個人在金錢麵前能保持自尊,不出賣自己的良心的話,金錢就會尊重他,使他在事業上獲得更大的成功。
父母在自己的行為上要以身作則,注意在金錢方麵為孩子樹立自尊的榜樣。孩子通過兒時的種種經曆和對榜樣的學習,基本上就能樹立自尊。因此,要時常告誡孩子,盡管我們都十分喜愛財物,但不要由此一味貪圖財物。因為財物雖可以給我們的生活提供支持,但它卻不能創造一種真正有意義的生活。
專家提示:孩子偷拿家裏錢怎麼辦?
對孩子拿家裏錢的行為,輕易不要用“偷”這個字,原因有三:其一,年齡較小的孩子,是非界限模糊,往往不把拿家裏錢去花當成一種嚴重的錯誤行為,隻覺得沒經過爸爸媽媽同意不好,但花錢的需要占了上風,就去拿著花;其二,有的孩子認為大人可以自主去做的事情,我也可以去做,爸爸媽媽可以自主花錢,我要錢,家長不給我或給的太少,拿家裏錢花是應該的;其三,孩子本來是家裏的一個平等成員,因其小,不經過家長同意拿錢花固然是不對的,但畢竟花的是家裏的錢。所以,家長不宜用“偷”字來表達孩子的行為,應該用“拿”,這樣在心理上對孩子壓力小些,有利於教育。
孩子拿家裏錢花是為了滿足某種需要,比如買喜歡的文具、玩具,買喜歡吃的東西,玩遊戲機或參與其他娛樂活動等。他們要滿足這些需要,以正當方式跟家長要錢往往通不過,於是采取私自去拿的辦法。
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
第一,家長發現問題後,不要怒不可遏,連打帶罵,而應盡量控製自己。把孩子叫來,坐下來認真交談。讓孩子談是怎麼樣想的,花錢買了什麼東西,怎麼處理的。根據實情,給孩子重點分析兩方麵問題:一是是非問題。聯係實際,給孩子講清如何對待錢會反映一個人的品質,小的毛病發展下去,會鑄成大錯。二是想花錢應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