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猶豫、困惑和焦慮
生個孩子,還是不生?是一輩子不生,還是晚一些再生?不生會怎樣,生了又會怎樣?生育,這個支持人類幾千年文明繁衍的、再自然不過行為,如今在30歲左右的城市人中間,讓人頗費思量。
身為外企白領的沈女士:
“現在在外企工作競爭激烈,工作強度大,應付工作已經疲於奔命,經常累得喘不上氣來,哪裏還有精神再養個孩子。如果生了孩子卻因為工作而不能給予他很好的教育,有個閃失出點差錯,再後悔也就來不及了。不如先積累資本再作打算。”
張小姐,已經過了而立之年,在北京一家外資保險公司作銷售經理,目前還單身的她遇到的則是另一種無奈:“等我結了婚,即使趕著要孩子也肯定是高齡了,沒有辦法。”
職業女性,盡管每個人的情況、經曆和感受各不相同,但其中的徘徊、猶豫、困惑和焦慮卻大同小異:
生一個孩子就意味著自己要付出很多成本,它可能是機遇,是位置,甚至是事業前途!
生一個孩子要花很多的錢,不僅僅是錢,還有畢生的精力。一生隻養一個孩子,就要把他培養成一個優秀的家夥,否則幹嘛生他?
生一個孩子就意味著家裏隻有一個中心,就是這個至高無上的小家夥。我的生活質量也許會降低,生活小樂趣也許要放棄,自己的家庭地位也許要下降,我心甘情願嗎?
生一個孩子要忍受許多身體的痛苦,可能身材變得很不堪,更主要的是可能生過之後才發現,生的不是寶貝,而是拖累。
而生一個孩子會得到些什麼呢?相對如此多的付出,能得到的是一個生命成長帶來的驚喜、有一個孩子的充實的感覺、辛苦之後的一點欣慰。但是,這些體驗也因人而異,也許有人更多的體味是辛苦而不是欣慰。
有話要說:
在彷徨和猶豫之中,不知不覺,很多職業女性無奈地走過了24—29歲之間的最佳生育期。
社會給予女性當母親的權利和責任。或許正因為這個權利和責任過於沉重,才讓今天的職場女性不能“承受之重”。目前社會的就業及生存壓力很大,一旦選擇生育,她們放棄的可能是一生中難得的一次事業成功的機會。機會成本之高,自然讓她們望而卻步。因此,女性朋友要在規劃職業生涯時,要錯開生育和事業“峰期”。
35歲以上的孕婦,醫學上都稱為高齡產婦。高齡孕婦在妊娠時,胎兒出現畸形和有出生缺陷的幾率,較正常育齡婦女要高得多。而且,產婦自身患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糖尿病以及其它並發症的幾率也會升高。從目前來看,我國每年出生的新生嬰兒中畸形兒占4—6%。所以,如果能夠把自己的生活、工作以及其它各方麵的條件安排好,應盡量避免在35歲之後生育。
把婚姻生育放在最佳年齡
某地發生水災,整個鄉村都難逃厄運。許多村民紛紛逃生,隻有住在較高處的年輕人將一些重要東西收拾好,然後爬到屋頂上去。
不久,大水浸過屋頂,剛好有隻木舟經過,吩咐年輕人逃生。年輕人胸有成竹地說:“不用啦,上帝會救我的。”木舟就離他而去。
片刻之後,河水浸到他的膝益。剛巧,有艘汽艇經過,拯救尚未逃生者。救護人員盡量說服年輕人。年輕人則說:“不必啦,上帝一定會救我的。”汽艇隻好到他處進行拯救工作。半刻鍾之後,洪水高漲。已至年輕人的肩膀。此時,有架直升機放下軟梯來拯救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