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在邊疆讀懂“祖國”(1 / 3)

第九章在邊疆讀懂“祖國”

第九章在邊疆讀懂“祖國”

五千年曆史的中華民族,孕育了五千年的文明輝煌,為我們留下了璀璨的愛國主義傳統文化。

在漫漫的曆史長河中,湧現出了無數的仁人誌士、愛國英雄。正是他們的存在,使得我中華美德熠熠生輝,民族精神世代傳承而永葆青春!

援疆的人,是大寫的人。你聽他們的豪情,你聽他們高奏的“中國夢”交響:

“我們是援疆人,當祖國需要時,我們來了。”

“我們是援疆人,當新疆需要時,我們來了。”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拳拳之心,殷殷情懷。

他們懷著對祖國的忠誠,懷著對祖國濃烈的愛,懷著對邊疆人民深厚的情,走進天山深處,用熱情與汗水,將祖國溫暖的愛送給邊疆人民,譜寫了一首首對祖國的頌歌!

天山永遠銘記!共和國永遠銘記!

這歌聲穿越千山萬水,響遍大江南北!

這歌聲永遠不會改變:“祖國在我心中最重!”

● 村政權不可弱

萬丈高樓平地起。

就我國的國情而言,鄉鎮是國家最基層的政權;而就縣級而言,村級才是最基層的組織。本固方能邦寧,村強方能縣強。

長期以來,農業弱,農村貧,農民苦,一直困擾著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特別是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解決好“三農”問題,困難重重。

村級政權,權雖小,但作用大。

黨和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能否在農村貫徹落實?

黨和國家的惠民舉措能否在農村不折不扣地執行?

黨群關係能否進一步密切?

這其中最關鍵的,就是看村級組織是否堅強有力,是否一心一意為群眾辦實事。

更何況,從整體上來說,我國已進入了黃金發展期和矛盾多發期,農村的經濟利益結構麵臨新的調整。

在此過程中,村級組織熟悉情況、貼近群眾,在促進農村和諧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祖國的興衰,曆史的曲折,境外分裂思想的入侵,曾打破過邊疆少數群眾的思想穩定。

對口援疆前,新疆的行政村建設狀況如何呢?

僅以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霍城縣為例,當時的援疆幹部、霍城縣委書記張士懷,曾經做過一個詳細調研,霍城全縣共有九十一個行政村,麵臨的現實是:

三分之一的村無陣地;

三分之一的村陣地危房告急;

三分之一的村陣地設施簡陋;

近三分之一的村無集體積累,簡稱“空殼村”;

三分之一的村是負債村;

三分之一的村是少量收入村。

在貧困落後的南疆農村,村級基層政權建設就更差了。

因新疆的經濟環境較為複雜,村級黨組織凝聚力、戰鬥力和號召力被削弱,基層黨組織執政為民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發揮。

許多農村的安全生產形勢嚴峻,農村治安狀況不佳,農牧民財產和牲畜失竊現象屢禁不止,土地、草場糾紛不斷,信訪和上訪問題時有發生……

就霍城而言,全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在農村。隻有農村的穩定,才有整個霍城的穩定。

然而,霍城農村村級組織的薄弱狀況,讓人非常吃驚。

對口援疆開始後,以援疆幹部掛帥的霍城縣委班子明察秋毫,敏銳地洞察到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他們認為,在霍城沒有比穩定更重要的事。而農村穩定要靠黨組織去抓,如果連黨組織的陣地都沒有,連為民辦事的一點實力都沒有,那豈能去凝聚人心?豈能去為民辦實事?

然而,“共產黨人怕就怕‘認真’二字!”再難的事也要攻堅。

霍城縣委多次開會,統一思想,明確思路,決定實施“強基工程”,明確提出,農村政權陣地建設,是穩定工作的頭等大事,必須作為援疆工作的重點項目來抓。

如何強化村級組織?如何實現“兩手抓、兩手硬”?

突出抓好村級班子建設,是其一。

縣委明確方向,突出抓好幾條:

及時對超編的村級班子進行調整;對癱瘓的村級班子進行整頓;

對村級班子不健全的進行配齊;

對確無合適人選擔任黨支部書記的,則由鄉鎮黨委選派機關幹部擔任。

這樣,大大改善了村級班子的組織結構,增強了黨支部的模範帶頭作用。

突出抓集體經濟,是其二。

村級陣地,是黨組織發揮作用的平台與載體。然而,要充分發揮其作用,還必須有牢固的經濟基礎。

2006年,在霍城縣委的統一安排下,在江蘇無錫的援助中,先後籌措資金一千六百八十七萬元,首次將全縣九十一個行政村建成了“三室兩場”標準。

其後,霍城的村級組織陣地平均達二千平方米,建築物麵積平均達到三百平方米。

在以張葉飛和王進健為首的兩任縣委的持續努力下,如今的霍城村級陣地,早已成為村一級的標誌性建築物,村村都有了文化室,村村都有了醫療室,村村都有了圖書室,為群眾的生活娛樂提供了方便,把村裏的“人氣”凝聚到了村級陣地。

惠遠鎮央布拉克村支書感慨地說:“原來村辦公場所是清朝時建的,一百多年都過去了,上個世紀後期,因無錢維修,破爛不堪,我們辦公都是在危房中,原來我想辭去村支書的,一了百了。現在房子全都是新的,這下我不退了,我要領著大夥好好幹,大夥致富是我的心願,也是對我們最大的回報。”

走進現在的霍城縣蘭幹鄉新榮村村委會,農閑時節或者茶餘飯後,這裏的籃球場上,都會看到村民們在打球,觀眾的喝彩聲也總是不絕於耳。而農家書屋裏,也總有人手捧著農村科技刊物仔細閱讀,有人拿著《進城務工漢語通》出聲朗讀,還有人一邊翻看科學養殖技術的書報刊,一邊摘抄……

圖書管理員美麗開·肉孜說:“這個書屋就是個‘百寶箱’,有二千多冊圖書、一百多套光碟,村民想查什麼資料一般都能查到。”

在一排新建的村委會辦公室前,村黨支部書記台來提·阿不力孜興奮地說:“以前這裏是土坯房子,滿院子都是土,兩隻腳走過去,就分不清穿的是什麼顏色的皮鞋了,村委會組織活動沒有場地,不少年輕人沒事幹就蹲在牆根兒打牌、碰雞蛋玩。現在不一樣了,七天不擦皮鞋都是幹淨的。文化娛樂有場地、有器材,打牌碰蛋搞賭博的事情再也沒有了。”說起這些,台來提書記有些激動,肺腑之言脫口而出:“感謝黨!感謝祖國!感謝江蘇!感謝援疆幹部!”

從大局著眼,無論是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還是實現小康目標,如果沒有繁榮的農村,沒有殷實的農民,那將是一句空話。

……

強化村級政權建設,必須了解百姓疾苦,走近百姓,貼近百姓,為百姓排憂解難。一時間,霍城全縣一百零四個工作隊、四百二十三名黨員幹部奔赴自己的下派村(隊)、社區,搞調研,訪貧苦,解難題,新農村建設聯係點上,到處活躍著駐村(居)幹部們的身影……

“我現在終於可以到院子裏麵轉轉了,這全靠我們村裏派來的這個小夥子,前後為我張羅,謝謝他啊。”惠遠鎮老城村殘疾人胡西旦激動地說。

為胡西旦的事,駐村幹部劉星前後忙了幾個月。胡西旦癱瘓在床一年多了,劉星第一次走訪村,了解到她的情況後,就為她申請了一輛輪椅,幫助她辦理殘疾證、填寫申請表格。申請報送至鎮殘聯後,他還不放心,又專門到縣殘聯詢問。在2010年5月助殘日那天,癱瘓一年多的胡西旦坐著輪椅,第一次走出屋子,見到了外麵的陽光。

真心幫扶困難群眾,老百姓自然樂在心裏,喜上眉梢,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共產黨亞克西!卡得兒亞克西!民族團結亞克西啊!”

三道河大柳樹村維吾爾族老大爺玉山江看著五畝地的麥子收了,埂子打了,蘿卜種了,一大堆的秸稈瞬間變成飼料,他激動地流著眼淚不停地說。

駐村幹部走家入戶,深入田間地頭的幫扶,解了老百姓的燃眉之急,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號召力,增進了百姓與黨政幹部的血肉聯係,加深了老百姓對黨和政府的信任。

……

“不讓為黨工作的人吃虧!不讓為國家基層組織奉獻的人吃虧!”這是王進健對村黨支部書記們擲地有聲的莊重承諾。

蘭幹鄉茹先巴克村的亞生江·蘇帕洪,從1983年起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已經三十個年頭,2012年已是六十六歲的老人了。亞生江·蘇帕洪在村支書崗位上埋頭苦幹,率領村民們致富,將一個貧困村發展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2011年的村民人均收入達到八千六百元,村集體年收入達到三十萬元,村級經濟搞得紅紅火火,深得村民們的擁護。

2010年,亞生江·蘇帕洪擔心離職的生活待遇沒人管,感覺自己辛辛苦苦幹了幾十年,心裏反而沒了底,就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找到縣委書記王進健。得知亞生江·蘇帕洪的情況後,王進健當即安慰他說:“老書記,請放心,為黨為人民工作的人,國家不會忘記!”

隨後,王進健專門召開縣委常委會,專題研究村級黨組織負責人的待遇問題,並規定每年從相關指標中,明確全縣三名業績突出的村黨組織負責人享受副科級待遇,縣委還出台了保障村幹部待遇的專門辦法。

同時,縣裏還投入一百五十萬元,解決了全縣五百一十名在職村幹部的養老保險,解決了一千二百名離任村幹部的生活補貼等問題。

老支書亞生江·蘇帕洪開心地對筆者說:“從2012年4月開始,我就享受副科級幹部待遇了,工作幹得有勁,信心足!這都幸虧了援疆領導的開明,幸虧了縣委對我們村幹部的關懷!”

縣委十分重視村幹部的培養、使用,落實村級組織領導相應的待遇,大大激發了村幹部們建設新農村事業的熱情。

在伊車嘎善鄉的伊車嘎善村,筆者看到村黨支部書記鄧忠滿信心十足,熱情洋溢,剛剛開完會,又忙著給村民代收新農合費用。他笑嗬嗬地說:“村支部就是為老百姓服務的,一年到頭沒有閑的時候,國家要穩定,村級陣地不能丟掉!”

……

如今的霍城,村級組織不僅陣地像模像樣,而且工作得力,充滿活力。

走進村口,鮮豔奪目的國旗迎風飄揚,村廣播喇叭聲音嘹亮,黨組織的活動正常了,經濟活躍了。

霍城的村級政權建設,僅僅是十九個援疆省市援疆實績的一個縮影。

新一輪援疆以來,江蘇始終把支援基層組織和基層政權建設作為一項重要任務。

高位推進,夯實基層陣地建設基礎。明確提出基層陣地建設標準:“新建社區陣地不低於一千二百平方米,新建村級陣地不低於六百平方米”;堅持“辦公最小化、服務最大化”,實現“六個有”:有符合實際需要的辦公室、有群眾圖書閱覽室、有黨員群眾活動室、有多功能培訓室、有文體活動室、有便民服務大廳。

同時,有計劃地安排鄉鎮領導幹部,村支書,街道社區書記、主任,學校書記、校長等到江蘇參加培訓,提高能力素質。

強化村級政權建設,是刻不容緩的援疆策略,而讓村級組織負責人走出新疆開闊眼界,也同樣必要。

北京市強化對口援助和田四縣市村黨支部建設,將上千名農村黨支部和兵團連隊負責人送到北京培訓,每期十天,每批一百人。

村支書進京培訓,自然故事多多。

有一次,有個村支書在和田機場辦登機手續,卻發現他把身份證放在了托運行李之中,隻好請機場將已搬運的行李重新取出,找出其身份證,再辦理登機手續。

北京市委黨校二分校,位於郊區溫泉鎮。深夜1點多,溫泉迎來了第一期前來培訓的和田村支書,可當服務員端出熱氣騰騰的飯菜時,和田的村支書們卻不吃,他們擔心是漢人用大油做的飯菜。

此時,一個專門從新疆請來的維吾爾族廚師走過來,笑眯眯地對他們說:“放心吃吧,是我做的。”

這一下,村支書們才高高興興吃起來。

原來,在培訓班的食堂裏,既有維吾爾族的廚師,也有回族的廚師,做的飯菜,既有烤肉、饢、手抓飯,也有拉麵、拉條子等,可謂品種多,味道好。

在祖國的首都培訓,學員們耳目一新,除了聽到邀請來的農業專家、優秀村支書和黨校教授授課之外,他們還看到了在家鄉從未看到過的世界:到天安門觀禮台看升國旗,到鳥巢、水立方、頤和園、故宮、國家大劇院參觀遊覽,到高碑店社區學習社區管理,到豐台區南宮村、海澱區北塢村參觀新農村建設,到小湯山農業科技園參觀科技農業,到航天城觀看航天科技……

洛浦縣維吾爾族村支書亞森·瑪合木提患有腎結石和腿外傷,得知進京培訓的消息後,他還沒康複,就瞞著援疆幹部到北京培訓。由於參觀時走路太多,他的腿受到嚴重傷害,結果連課都無法上。黨校工作人員發現後,立即送他去醫院治療。

在他住院治療期間,援疆領導和學員不僅去看望他,還給他送去慰問金,直到他完全治愈才回到和田,而他所有的治療費,均由北京援疆指揮部負責。這讓他很感動。

墨玉縣維吾爾族村支書托合提·阿力木雙突然發生下肢靜脈血栓,黨校老師在第一時間將他送到醫院搶救。

當時,搶救的醫生為難地說:“這個病人要花很多醫療費。”

老師立即回答醫生說:“不要考慮錢,要考慮命的問題,請放心,花多少錢都不要緊。”

聽了這句話,北京老年醫院和北京安貞醫院的醫療專家立刻會診,進行緊急搶救,終於挽救了托合提·阿力木雙的生命。

出院後,托合提·阿力木雙一再感謝援疆幹部,一再感謝首都的善良人們。

村支書在首都培訓,不僅開闊了他們的眼界,還感受到了偉大祖國的強大,感受到了祖國大家庭的溫暖親情,自然增加了他們對祖國的感情。

……

如今,在天山南北,無論走進村的辦公場所,還是來到村文化廣場,都會給人整齊明淨的印象。這裏不僅成為村裏最熱鬧的地方,而且也是吸引各族群眾舉辦一些文化娛樂活動的樂園。

自新一輪援疆以來,全國十九個省市都采取了不同形式,強化對新疆基層組織的建設,而江蘇、北京的做法,僅僅是一個掠影。

新疆,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聚集地。新疆的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一半以上。各族群眾的宗教信仰多元,除了伊斯蘭教外,與之並存的宗教信仰還有薩滿教、佛教、道教、基督教(新教)、天主教、東正教等。但長期以來,宗教信仰派別之間有矛盾,特別是伊斯蘭教內部派別的紛爭,更加劇了宗教信仰的複雜程度。

就新疆的特殊地理位置而言,周邊形勢錯綜複雜,“三股勢力”死而不僵,非法宗教活動時有發生,維護穩定的任務十分艱巨。

也許是受到援疆幹部的啟發影響,也許是援疆省市強化村級組織建設帶來的明顯效果,也許是形勢急需……近年來,新疆正在實施的二十萬黨員幹部“訪惠聚”駐村活動,其影響也是有目共睹的。

但無論如何,高位強化新疆的農村村級政權建設,援疆幹部是率先的,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曆史可鑒,在新疆,搞好基層政權建設,其深層次的意義的確非同凡響。

● 挺直胸膛赴災難

災難的降臨是無法預測的。

2008年的3月,江南的無錫,已是桃紅柳綠,草長鶯飛。可在“塞外江南”的霍城,著名的景點果子溝卻是大雪漫天。

3月13日13時30分左右,在新疆霍城縣境內大東溝一隧道施工現場,國家西氣東輸的二線工程突然發生了雪崩。事故現場共有施工人員六十餘人,有二十二人被困或掩埋。

霍城縣公安局接到警情,第一時間向縣委做了彙報。隨後,縣委副書記孔令勝就迅速趕往救援現場,一起前往的還有縣公安局局長吳國平、交警大隊隊長彭江。自然,在這樣的關鍵時刻,公安警察是當仁不讓的,是要打頭陣的。

雪崩事發地位於距霍城縣城七十二公裏的山區,距312國道果子溝段有十三公裏。通往事發地的臨時施工便道部分路段也因雪崩被堵,堵雪厚度平均約四米,最厚處達十幾米。車輛隻能從果子溝向事發地行駛四公裏左右,剩餘路程則需步行。

人命關天,更何況這是國家重點工程的施工人員。接到險情,援疆幹部、縣委書記張士懷半小時後就火速趕到了現場。

可四周白皚皚的一片,蒼茫如海,無邊無際。遠遠望去,前往事發地搶險救災的挖掘機,僅是一個可憐的小黑點,人行其中,根本難覓足跡。加之,事故現場又是通訊盲區,這給救援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