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爾班·尼亞孜說:“滴水之恩,永記在心。阿克蘇地區各族群眾生活紅紅火火,同時把紅紅火火的幸福果送給浙江的親人、浙江的恩人、浙江的好人,讓他們享受來自阿克蘇各族群眾甜甜蜜蜜的紅棗,願我們民族情誼代代傳。”
……
此次活動,阿克蘇地區與浙江各有六十名“好人”“結對子”,參加本次結對子活動的兩地“好人”有二十人,其餘一百人將通過書信、電話、網絡及上門走親等方式“結對子”。
親戚越走越親,感情越走越深。
對口援疆,首先要熱愛新疆、融入新疆。隻有蹲得住、融得進,與當地幹部群眾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才能援得好。
河北省第七批援疆幹部到崗後,十分注重走基層、“接地氣”,廣泛與受援地幹部群眾結對子、交朋友,像紅柳一樣在當地紮根。
在2014年5月的新疆第三十二個“民族團結月”期間,二十四名來自承德、衡水的援疆幹部,分別與尉犁縣三十二名維吾爾族退休幹部、宗教人士、個體私營業者、村幹部和農牧民結成了對子,他們之間經常交流思想;援疆幹部總是力所能及,積極為受援地辦實事、解難題。他們還戴民族團結花,互換結對連心卡,互贈紀念小禮物。
河北援疆幹部王合全收養了巴州福利院的一位維吾爾族棄嬰,這份情誼使他在援疆期滿後,仍不舍離去。
“你就跟我親生女兒一個樣,總是給我最溫暖的關心。”九十三歲的維吾爾族老人阿力木,眼含熱淚對精心照顧他的醫生李俊梅說。
2012年6月,武警湖北總隊醫院的援疆醫師李俊梅帶著六歲的兒子來到伊寧。短短一年時間,她為上千名少數民族群眾治過病。
而江蘇的“一幫一”結對幫扶活動則更早,更具規模。早在2011年,江蘇就將搭建對口支援新平台,由省、市兩級為主,延伸到縣、鄉(鎮)、街道、村和社區,僅2012年就結成六百零一對友好鄉鎮、友好單位,開展兩地互訪交流二千三百二十四批,多達兩萬三千三百七十三人次,建立起“大援疆”下的“小援疆”模式。
……
北京、天津、山東、遼寧、吉林、河南等援疆省市都采用多種形式,進行“一對一”的幫扶活動,互相學習,交流經驗,積極促進民族團結。
滿天星鬥,點亮浩瀚蒼穹;
各族團結,孕育中華文明。
一個援疆幹部,就是一座橋梁。
他們把全國人民的情誼帶給新疆,把發展的資金帶到新疆,把先進的理念帶到新疆,把新疆富饒獨特的物產輸送到全國各地,讓開放的新疆更開放。
來自全國十九個省市的上萬名援疆幹部,以腳踏實地的工作,融入新疆,贏得了新疆各族人民的信任。
當一筆筆援助資金成為民族團結的工程,當一個個援疆人使命之外的善行感動受援地的百姓,亦如涓涓暖流,滋潤了新疆各族群眾的心田。
民心可鑒。
無論是思想上產生共鳴,還是文化上深化認同,都離不開心靈的溝通,離不開感情上的水乳交融。隻有心與心相近了,相通了,才能真正把對口援疆打造成加強民族團結的工程。
● 團結能把困難嚇跑
維吾爾族有句諺語:“篝火能將嚴寒驅散,團結能把困難嚇跑。”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災難麵前,最能考驗民族團結的力量。
對於援疆人更是如此。
江蘇是全國十九個省市中援疆力量最大、投入資金最多、動員人數最多的省份,在援疆過程中應對突發性自然災害的情況也較多。
話說事不過三,而江蘇對口援建的伊犁地區卻連續遭遇到多起自然災害的考驗。
2009年12月22日至2010年初,新疆北部地區先後七次出現降雪大風寒潮天氣,阿勒泰、塔城、伊犁等地區遭遇六十年一遇的連續暴雪襲擊,積雪深度普遍在五十厘米以上,山區積雪深度可達一至兩米,部分地區最低氣溫降至零下四十三攝氏度。
暴雪導致道路封堵、牧民受困、交通擁堵、旅客滯留、牲畜斷草死亡、蔬菜大棚坍塌,皚皚白雪給新疆經濟帶來了巨大損失。同時,強降溫降雪大風寒潮天氣,也讓新疆百姓日常生活發生了變化。
災難發生後,全國人民沒有忘記受災地人民。
中央緊急下撥救災資金一點三億元,專項用於受災地區倒塌住房災後重建。災難發生後,全國、全疆人民伸出無私之手,為受災地群眾捐款捐物。
就在同時,時任江蘇省伊犁援疆指揮部的領導率隊迅速趕往災區,察看伊寧縣吐魯番於孜鄉災情嚴重的村落。
麵對災情,迅速進行災後重建,是援疆工作的當務之急,重中之重!
他們與受災地黨委、政府共議災後重建事宜,並在第一時間將災情向江蘇省委、省政府彙報。
江蘇省委、省政府迅速做出決定,將伊寧縣吐魯番於孜鄉災後重建作為援建伊犁的試點項目,實行安居富民整鄉推進,以“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十年不落伍”為標準,以經濟、實用、美觀為原則,為受災農民重建家園。
災後重建,凝聚著江蘇援疆幹部的心血和汗水,幾個月之後,一排排安居富民房順利建成,受災群眾在嚴寒到來前搬進了新居。江蘇省的一位領導說:老百姓的笑容是對援疆幹部最好的回報。
除了江蘇的援助行動之外,當時在新疆的援疆幹部濟困助學基金會向阿勒泰災區捐款六十萬元,用於受災貧困家庭抗災和牧業區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
新疆是個地震災害頻發的地區。
2011年11月1日8時21分,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發生六級地震。地震造成鞏留縣、伊寧縣、新源縣、尼勒克縣、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特克斯縣、昭蘇縣和伊寧市八個縣市受災,這些地區也是江蘇援疆的重點地區。
地震雖未造成江蘇援建項目一處倒塌和損壞,但地震卻造成了上述地區數萬間房屋不同程度損壞,給群眾生產生活帶來了嚴重影響。
地震發生後,身處地震災區的江蘇援疆幹部,立即投入救災,深入基層牧區進行災情排查,開展救助工作。援疆醫生也迅速行動起來,與當地醫護人員一起,赴受災較重鄉鎮的災民安置點,進行身體檢查和心理疏導,搶救傷病員。
在第一時間,江蘇支援伊犁前指派出工作組,除趕到現場查看災情外,還發動各工作組進行捐款。他們的心一直和地震災區群眾的心同頻共跳。11月5日,在不到一分鍾時間內,十八名江蘇援疆幹部就自發捐出一萬五千元。
揚州援疆指揮組向新源縣捐助救災款十點七三萬元,其中七千三百元是援疆幹部的個人捐款。
“危難之時見真情。伊犁是我們的第二故鄉,伊犁發生了地震災情,我們會全力以赴幫助受災群眾渡過難關,支持災後重建工作。”江蘇省對口支援伊犁州前方指揮部黨委副書記、副總指揮蘇春海說。
得知伊犁地震的消息後,11月6日,江蘇省委、省政府向伊犁州黨委、政府發出慰問電,決定向伊犁捐贈五百萬元資金支援抗震救災工作,並迅速將資金撥付到位。
伊犁州所屬各地的援疆指揮組利用各自在蘇的關係,舉行捐款活動,籌集善款一百五十多萬元。
江蘇多家媒體還掀起一個名為“再造一個奇跡,給災區孩子一個暖冬”主題活動,發動當地愛心人士將自家多餘的保暖衣物、各類書籍,捐獻給災區的孩子。
新一輪全麵援疆的這些年,新疆是熱烈的,與外界的溝通是頻繁的,可伊犁地震也湊起了熱鬧。
2012年6月30日。新疆伊犁。
淩晨5時7分,新源縣與和靜縣交界處發生六點六級地震,周邊十多個縣震感強烈。
西部邊陲伊犁的淩晨5點,相當於東部北京時間的淩晨3點左右。
災情就是命令。地震發生幾分鍾後,江蘇省對口支援伊犁州前方指揮部就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立即參與抗震救災。
天剛放亮,總指揮於青山一行九人就火速趕往新源縣震中地區,並在途中與揚州對口支援新源縣前方工作組取得聯係,緊急下達搶險救災指令。
江蘇援疆幹部、醫生、教師、建築人員全部奔赴各自崗位,第一時間參與各項救援和防震排險工作。
救災小組抵達受災最嚴重的新源那拉提鎮後,直奔受災農牧民家裏。
在災民郭振舉、陳繼建等家中,於青山鼓勵他們要搶險自救、防範餘震,並代表指揮部向他們發放了救災慰問金。
揚州援疆前方工作組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響應,趕赴新源重災區。鹽城對口支援察布查爾縣前方工作組組長唐敬在第一時間到達掛鉤鄉鎮托布中心,和村隊幹部深入到各村隊摸底排查。江蘇援疆幹部、霍城縣委書記王進健,帶領當地全體援疆幹部在第一時間趕赴災區救災。
江蘇醫療衛生援疆第一階段本已在6月30日結束,絕大部分專家已訂票準備返回。但地震發生後,專家們紛紛主動請纓,要求到災區一線去。
江蘇省第七批衛生援疆總領隊、伊犁州衛生局副局長顧幫朝回憶說,當時,南通大學附屬醫院援疆專家沈永岱、楊柳、朱建煒援疆期滿,即將踏上歸途。麵對突如其來的災情,沈永岱、楊柳、朱建煒放下行囊,立即參與抗震救災工作。
7月2日清晨,十餘名江蘇衛生援疆專家在伊寧市集結後,由援疆專家、州友誼醫院副院長朱偉帶隊,迅速奔赴抗震救災第一線,參加抗震救災工作。
他們驅車四小時,在新源縣城與揚州的五名援疆專家彙合後,又迅速趕往新源那拉提鎮災民集中安置點。
而地震當天的淩晨5時30分,地震剛過去一會兒,揚州援疆醫生胡翰生、莊遠嶺牽頭的醫療小分隊,已迅速在新源縣人民醫院集結,並迅速趕赴受災最重的那拉提鎮,胡翰生還電話聯係當地鎮衛生院,騰出救護室。
此時,地震引發了泥石流。濃稠的泥石流體似猛獸一般,沿著山穀洶湧奔流,順勢而下,不斷發出轟鳴聲,讓人心悸。江蘇援疆醫生到達現場後,則立即按照抗震救災前方指揮部的命令組成小分隊,進山搜救遇險群眾。
一名大腿被玻璃碎片紮傷的傷者被抬入救護室,胡翰生找來止血藥品,包紮完畢後立即將傷者送往縣城。
一名男子在逃生時,不幸被震碎的玻璃打中,全身多處挫裂傷。一番緊急清創後,援疆醫生給這名傷者縫了二十針。
當天,江蘇援疆醫生一連工作了近十六個小時,直到深夜11點,共救治了十七名受災群眾。
在那拉提鎮茵塔勒村的災民集中安置點,江蘇援疆醫療專家立即開展大型義診。悶熱的帳篷裏,擠滿了前來診治的災民,援疆專家耐心細致地為各族群眾進行診療,為外傷患者進行對症處理,對一些非地震引起的疾病患者仔細檢查,給予健康指導,還為當地群眾進行災後心理疏導,援疆醫療專家的行為受到廣大災區群眾的熱烈歡迎。
在義診過程中,自治區主要領導現場看望了江蘇援疆醫療專家,稱讚他們是“蘇伊人民民族團結的使者”。
村民古麗拜自地震後就感覺頭暈心慌,心裏一直不踏實,聽說援疆醫療隊來了,她早早去排隊,等到11時左右,終於輪到她。
給她診治的是揚州援疆醫生胡翰生。在仔細檢查之後,他告訴古麗拜,這是恐慌和焦慮所致,在家好好休息,把心放寬,要不了多久症狀就會消失。為了讓古麗拜安心,胡翰生又給她開了一瓶維生素B,叮囑她按時服用。
地震之後,群眾對醫療服務的需求特別強烈。
餘震還在繼續,但援疆工作沒有停下,指揮部緊鑼密鼓協調安排下一步各項任務。
地震造成數十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十多億元。
7月2日,江蘇省對口支援伊犁州前方指揮部駐地,援疆幹部聚集在一起,短短幾分鍾內,十餘名援疆幹部就捐款一萬八千四百元;同一天,江陰對口支援霍城縣前方工作組的二十二人,向霍城受災群眾捐助資金一萬五千元。
7月3日下午,自治區主要領導在新源縣聽取自治州抗震救災工作彙報時,再次對江蘇衛生援疆專家的奉獻精神給予了高度肯定:“江蘇援疆白衣天使到了返鄉時間,已經打好背包,卻能在地震發生後,主動奔赴災區,投入到抗震救災工作中,用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支動人的民族團結讚歌。”
從6月30日至7月3日,江蘇援疆醫療專家共接診災民一千四百餘人次,免費發放價值三千餘元的藥品,發放宣傳單兩千餘份。
7月4日,徐州對口支援奎屯市前方工作組組長楊亞偉代表徐州市委市政府,向新源縣地震災區捐款一百萬元。7月7日,連雲港援疆前方工作組組長趙守才代表工作組,向新源縣地震災區捐贈了五萬元。
短短幾天時間,新源縣那拉提鎮喀拉蘇村災後重建效果圖已經矗立路邊。人們看到,災害麵前,江蘇援疆幹部始終是一麵旗幟。
關鍵時刻,幫助百姓,挺過困難,是增進民族團結的重要抓手。
昭蘇縣,位於伊犁河上遊特克斯河流域,特克斯-昭蘇盆地西段,西部與哈薩克斯坦相連,西南鄰近吉爾吉斯斯坦,特克斯河橫貫全境。這裏為中亞內陸腹地一個群山環抱的高位山間盆地,由於四周高山環抱,形成了較為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屬高山半濕潤性草原氣候,冬長無夏,春秋相連,沒有明顯的四季之分,氣候多變。昭蘇雖是“天馬之鄉”,又是新疆境內唯一一個沒有荒漠的縣,但這裏的貧困狀況仍然是存在的,自然災害也常常不期而遇。
昭蘇縣瑪熱勒特村,屬於自治區級貧困村,村民建房資金有缺口的不在少數。
2013年1月29日淩晨,一場突如其來的災害,打亂了這裏村民們生活節奏。
受哈薩克斯坦六點一級地震的影響,昭蘇縣數千間房屋受損倒塌。距離震中最近的夏特柯爾克孜民族鄉瑪熱勒特村的別達闊爾片區,受災最為嚴重。塔斯肯家的房子搖搖欲墜。
讓塔斯肯沒想到的是,他們家竟“因禍得福”了。
“民生優先,急事急辦”,是新一輪援疆的要求。江蘇省和受援地黨委、政府迅速做出決定,提前啟動瑪熱勒特“安居富民”整村推進工程,幫助村民重建家園。
塔斯肯對住新房充滿了期待,但又為資金犯了愁。
塔斯肯開始盤算開了:援疆資金、國家和自治區補貼等,他可拿到近三萬元。以前他們家隻靠二十五畝地維持生計。2012年底,塔斯肯參加了鄉裏的泥瓦工培訓班,雖說幹起了大工,一天收入有三百元,但家裏積蓄並不多。要建起一百平方米的抗震房,還需要好幾萬。
“按照泰州援疆工作組的要求,整村推進必須讓每戶都享受到援疆政策。”
援疆幹部與夏特柯爾克孜民族鄉黨委一起研究,拿出了整村推進一戶不漏扶貧幫困方案:前期建房用磚和構造柱由政府提供;五戶聯建,節省人工工資;就近取材,以石頭建造圍牆;協調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銀行給村民貸款;對於特困戶,鄉裏再給適當補助……
於是,瑪熱勒特村伴隨著春天的熱鬧忙碌起來——砌磚、拉沙、拌漿……塔斯肯的砌築手藝,有了用武之地。
“新房子一百多平方米,有廚房、衛生間、浴室、客廳。等有了錢再好好裝修一下,就和城裏人的房子一樣漂亮了。”等塔斯肯家的房子建好了,他對前來探訪的自治區領導們不停地表達著驚喜和謝意:“趕上了好政策,我們才能住進這麼好的房子!”
迎著草原上旖旎的陽光,塔斯肯站在自己的新居前,呼吸著清新的空氣。看著就要拆除的原先土坯房,這個哈薩克漢子百感交集。
……
民族團結是一首歌,需要全國上下的齊心協奏,需要各族人民的齊聲高唱。
許多生動鮮活的故事,最能反映新疆各族人民的意願。人們堅信,隻有“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在這片熱土上,就能戰勝一切困難,民族團結之花,就會越開越鮮豔。
● 眾人拾柴火焰旺
幸福的歌兒唱不盡,美好的夢想在前方。
放眼中華大地,民族團結之花處處綻放;傾聽村村寨寨,民族進步之歌格外嘹亮。
人們堅信,圓好中華民族一家親的團結夢,共築各民族走向現代化的發展夢,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就會指日可待!
眾人拾柴火焰旺。
新疆的民族團結,需要新疆各族人民維護,需要全國十九個援疆省市集體發力,需要全國各族同胞參與。
“我們都是殘疾人,不管是漢族,還是維吾爾族,都是兄弟姐妹。我也是初中畢業。十幾年前,我在深圳申辦一個報刊亭都不批,說我形象不好,怕影響市容。現在我通過自己的努力,通過殘友這個平台,獲得世界電腦網頁設計大獎,成了集團副董事長,有了幸福的家庭。殘友到喀什來,就是為了讓維吾爾族殘疾朋友能夠像我一樣,自立自強,實現自我價值。殘友的口號是‘越是殘疾,越要美麗’。”
這是2011年6月,在喀什首場招聘會上,劉勇麵對眾多殘疾孩子和他們的家長說的一段話。
劉勇這位深圳殘友的真情道白,深深打動了當地維吾爾族同胞。按基地容量限製,六十八位維吾爾族殘疾學員很快就招滿了。
就這樣,跟隨深圳援疆的步伐,2011年6月30日,深圳殘友集團下屬企業——“喀什殘友”揭牌,劉勇任董事長。
深圳殘友集團,是一家知名的企業集團。它的創辦人鄭衛寧,是位頗有人生理想的智者。
5月的南疆喀什,楊樹翠綠,鮮花盛開,一派生機盎然。
2011年5月20日,鄭衛寧坐著輪椅,隨深圳市政府代表團到喀什考察時,動了一個念頭——把他的殘疾人企業辦到喀什來。
這個一出生就患有重症血友病、僅靠輸血維持生命的硬漢,十二年前,他以微薄的積蓄,創辦了專門吸收殘疾人就業的企業。“殘友”現已在海內外擁有三十二家高科技企業、一家慈善基金會,吸收了三千多名殘疾人就業。鄭衛寧先後獲得“全國勞動模範”、“深圳經濟特區三十年三十位傑出人物”等諸多榮譽。他曾在三年中,四次受到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的親切接見。
在當時的喀什,不要說殘疾人難以就業,即使是正常人,也是在援疆省市的強勢推進下,才慢慢走上就業之路的。據喀什市殘聯統計,喀什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約為三千名,就業率不足百分之四,因為不少人缺乏技能,根本無法找到工作。
在深圳市政府代表團考察期間,喀什市殘聯特意組織了一場見麵會。一位名叫克比努爾的女孩坐著輪椅來到會場,當她得知深圳殘友集團將來喀什幫殘疾人就業時,當場激動不已,與母親相擁而泣。
此情此景,讓鄭衛寧感慨無限。他動情地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尊嚴,殘友集團一定會為喀什的殘疾人搭起一個實現人生價值的平台。”
就業一人,安定一家,穩定一方。
按照鄭衛寧的構想,這個平台每年培訓五百名殘疾人,使五百個家庭受益。
鄭衛寧的設想,得到了喀什市大力支持。
“喀什殘友”,設在喀什市區東南五公裏處,原是一座閑置院落,有三千平方米。
6月10日,鄭衛寧的老搭襠,先天脊柱側彎、身高不足一米四的集團副董事長劉勇,帶著另外三位同樣身體殘疾的同伴,來到陌生的喀什。
在十個工作日內,他們就完成了三項任務:基地建設、申請營業執照和招聘學員。
一下子,這裏熱鬧了起來。從此,在這個院落裏,生活著一群特殊的人:八九位來自深圳殘友集團的殘疾人、義工、社工,還有喀什當地六十八位殘疾人。
到過這兒的人,無一不被深深感動!這些曾相隔六千多公裏,來自不同民族的人們,是那麼快樂、友善、親密、朝氣蓬勃。他們就像兄弟姐妹一樣,生活在一個溫馨和睦的大家庭裏。
集體生活,集體工作,以電子信息為主實現高層次就業,這是殘友集團在內地的主要模式。這種模式,在喀什、在維吾爾族殘疾人中能否行得通?新的工作怎麼開展?這對深圳的殘友們來說,都是新挑戰。
然而,令人驚喜的是,僅僅幾個月的工作和生活,殘疾學員不僅生活變了,性格、心態也變了。
達吾然江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從小左腿重度變形,靠一根拐杖行走,卻是一位網頁設計高手。他常纏著“喀什殘友”總經理黃乃雷問這問那的,但他進步卻很快,不久就當上了培訓部長、技術總監。他製作的圖片獲得了深圳某知名婚紗影樓的認可,為公司拿到了首筆六十萬元合同。得知這個消息,達吾然江好幾天臉上都掛著笑容。
有一次家訪,劉勇來到偏遠的亞森江家。隻有一條胳膊的亞森江是家裏唯一的男孩,隻有初中文化。而他的奶奶說起孫子時,滿臉愁容。
“亞森江家很簡陋,門都快倒了。”但是,劉勇注意到,他家院子裏種滿了果樹,主要有核桃等。家訪回來以後,管理層調整思路,決定開發殘疾人農戶電子商務項目。
很快,一支維吾爾族殘友電子商務團隊組成了。義工麥合穆提領著曾做過小販的學員吐爾遜江,當起了采購員,收購殘疾人農戶的土特產品和手工藝品。
這樣,坐著輪椅的克比努爾、有聽障的古麗斯曼當起了電子商務客服代表……
二十三歲的維吾爾族女孩瑪依拉是行政部部長,樂觀自信,風趣健談。她的變化和成長,令所有的殘友們驕傲。
瑪依拉四歲那年,身體突患怪病,皮膚不停地長死皮,每天都得抹油敷藥。她的骨骼沒法正常生長,變形、脆弱,身體長不大,隻能與輪椅相伴。家人遍尋名醫無果,她媽媽常常以淚洗麵。
為給瑪依拉看病,爸爸提前十一年退休,開了個果園。
瑪依拉出奇地堅強!她不想拖累他人。沒上過一天學的她,靠看電視學會了普通話和維吾爾語,學會了計算。幫爸爸算賬又快又準。然而,她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在哪裏。
瑪依拉,曾經膽怯、自卑,不願出門。
“在農村幹不了活,就真的沒用了。”瑪依拉說,自己走不了路,本來就自卑,不願和人說話,加上幫不上家裏的忙,更覺得自己是家裏的累贅。
二十三歲那年,瑪依拉也想過找工作,可人家一看她是坐在輪椅上的,就拒絕了。“全世界就我最慘!”這是瑪依拉常說的話。
“喀什殘友”現場招生時,瑪依拉看到了劉勇。這名董事長,居然也是坐在輪椅上的。聽完劉勇的自我介紹,瑪依拉開始相信,自己應該也能行,在劉勇的鼓勵下,她報了名。
在殘友的日子,瑪依拉用“從未有過的快樂”來形容。
“那裏都是殘疾人,你不會覺得你有什麼不同。”瑪依拉說,就是在那裏,她開始喜歡和人交流。
培訓開始了,首先要學習普通話。沒上過學的瑪依拉隻會簡單的問候用語。“我們曾經被拒絕過無數次,有了就業的機會,我們會牢牢抓住不放。”瑪依拉說,每天課上課下,學員們都比著學。不久之後,她就學會了用計算機。
九個月之後,瑪依拉竟然成了公司的行政總監。
瑪依拉愛笑,和大家一起策劃生日聚會,瑪依拉甚至敢坐在輪椅上和大家一起跳舞。
瑪依拉覺得,能自己掙錢是最開心的事,是自己人生價值的體現。她說:“和誰打交道都沒問題!”
第一次拿到工資,是培訓補助。“隻有一百塊,對我來說卻是人生的轉折。”拿著一百元錢,瑪依拉把輪椅轉了起來。
仔細規劃後,瑪依拉買了一塊手表二十五元,給了爸爸二十元,給了媽媽二十元,又給了從小照顧自己的表妹三十元。瑪依拉看到媽媽接過錢,竟捂著臉“嗚嗚”地哭了起來,她才知道,自己掙錢是多開心的事。
“誰說殘疾就沒用?”瑪依拉笑著說,身體越是殘疾,內心越要強大,所以她會比常人更加努力。
在“喀什殘友”,像瑪依拉這樣的學員很多。
十八歲的單拐女孩米麗莎做起了公關部助理,每天都要與外人打交道,她的目標就是不輸給健全人;
努爾阿米娜曾為計算機技能學不好而著急,現在卻能自己設計製作手機殼,並且在網上售賣了……
新疆殘疾人總數約為一百零六點九萬,涉及約四百萬家庭。殘疾人的就業,涉及千家萬戶。
為了動員更多的殘疾人參加培訓就業,劉勇則挨家挨戶到殘疾人家庭走訪,用自己的親身經曆告訴他們,隻要身殘誌不殘就可實現夢想。劉勇曾先後走訪了一千五百多戶殘疾朋友家庭,成功說服近七百人參加公司培訓。
為促進殘疾人事業和社會公益事業的開拓發展,劉勇將其殘友集團及下屬子公司的股權分紅全部捐給慈善基金會,曆年來累計捐款達五百萬元。
截至2014年,“喀什殘友”共培訓學員一千二百餘名,其中一部分學員畢業後在社會上找到工作,如開淘寶店、開照相館等;另一部分則加入“殘友”下屬的科技公司、製衣公司或印刷廠,還有幾位學員因在“殘友”相識而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