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有一首著名的《勸孝歌》,裏麵這樣寫道:“人不孝其親,不如禽與獸。要知道,雛鳥尚知反哺,羊羔尚知跪乳。”如此說來,不孝順父母的人就是連鳥和羊羔都不如。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源,也是每個人為人處世的根本,更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孝順這種品質對於女孩來說非常重要,一個孝順的女兒就像父母的一件貼心小棉襖,能暖透父母的心。
於欣欣是個初一年級的女孩,她很孝順。不僅學習成績好,不用父母為她操心,更盡力為父母排憂解難。有一次,爸爸媽媽加班到很晚還沒有回來。欣欣寫完作業發現廚房裏什麼吃的也沒有,她想如果父母回來還要自己做飯,那多麼辛苦啊,於是她決定自己下廚,為父母做一頓豐盛的晚餐。
從來沒單獨做過飯的欣欣打開電腦,按照上麵說的每個步驟認真地開始做起了飯。在做飯的過程中,她又體會到了媽媽平時的辛苦。
她擦擦汗,非常高興自己今天下的這個決定,要不然都不知道原來媽媽這麼辛苦。把飯菜做好後,她嚐了嚐,還不是很差。她剛把飯菜端到桌子上,父母就回來了。看到滿滿一桌子的菜,媽媽激動地流下了眼淚。
父母給予了我們他們所能給予的一切,當我們給他們一點點的回報時都會讓他們欣喜不已。孝順父母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容易被我們忽略的一種品質。父母不僅要給予女孩深沉的愛,更要培養她們知恩圖報的孝順精神。培養女孩的孝順品質並不是為了父母自己,而是為了將女孩培養成一個品行兼備的現代女性。
愛是一種互動的過程,許多父母覺得為女兒做一切都心甘情願,不圖她們的回報,其實這是不利於女孩的成長的,更不利於她們形成健康的人生觀。
建議一:父母要給女兒樹立孝順的典範
父母孝順自然就能培養出孝順的女孩,這是由於女孩都很自覺地模仿父母的做法。如果父母對自己的父母冷漠,沒有愛心,那麼要教育女兒成為一個孝順的人也是比較困難的。
李玲是個四年級的女孩,她以前也很體貼父母。有一次,奶奶從鄉下來做客,爸爸正好不在家,媽媽竟然出去打了一天麻將。李玲和奶奶隻好隨便吃了一些麵包和餅幹。從那以後,她對媽媽的態度非常冷漠,也根本不關心她是否辛苦了。媽媽問她為什麼一天到晚對自己麵無表情,李玲一臉輕鬆地說你對奶奶不也是這樣嗎?媽媽啞口無言。
父母要常帶女兒去看望老人,例如周末的時候去給老人洗洗衣服,打掃一下衛生,經常打電話關心一下他們的身體,經常帶他們去醫院進行定期體檢,這些讓女兒看在眼裏,都有良好的教育作用。
建議二:告訴女兒百善孝為行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百善孝為先,意思就是說人的一切品德都起源於孝順,因為孝順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如果一個人連做人的基本要求都達不到,怎麼指望他還能有其他的德行呢?因此,父母應該告訴女兒孝順是基本的道德品質。
父母可以利用書本中有關孝順的論述來激發女兒的孝順意識,也可以利用與女兒聊天的方式告訴她們做一個孝順的人有多麼重要。例如當身邊有人因為照顧父母而丟下工作時,父母就可以借此時機向她們灌輸孝順的意義。
建議三:讓女兒體會父母的辛苦
讓女兒學會孝順,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讓她親自去體驗一下做父母的辛苦。當女兒體會到父母的辛苦後,便會自覺地關心和體貼父母了。
婷婷今年12歲,學習成績優秀,但就是不懂得關心父母,每次回家也不主動幫父母做飯。媽媽決定教育教育女兒。
有一天下班回家,媽媽假裝胃疼,讓女兒煮點餃子。婷婷看到沙發上疼得很難受的媽媽,咬咬牙答應了。平時看媽媽輕鬆兩下就煮好的餃子,婷婷卻費了很大力氣才煮好,煮出來味道還怪怪的。
煮完餃子的婷婷躺在沙發上就開始反思了,平時媽媽做那麼多菜,還要上班,真是很辛苦。從那以後,她變得孝順多了,經常主動幫媽媽做飯、洗衣服。
父母應該適當地讓女兒做一些家務,讓她知道平時父母為家裏的付出,體會到父母的辛苦。例如父母可以讓女兒幫著做飯、洗衣服、清掃房間等,在這些勞動中,女兒不僅學會了獨立,更體會到了父母的辛苦。
建議四:坦然接受女兒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