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也是一種需要不斷強化的行為,善良體現在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中。因此,父母應該培養女孩做善事的習慣。
父母可以讓女孩每天做一件善事,如幫助媽媽丟垃圾,幫助老奶奶過馬路等,讓女孩在助人中得到快樂,從別人的感謝中體會到善行帶來的滿足。
這些善行都可以讓她體會到助人帶來的快樂,也會強化她善良習慣的養成。
仁愛——培養女孩的博愛之心
仁愛是指關心愛護他人的良好品德。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東西不是金錢能夠買到的,仁愛就是其中之一。仁愛表麵看起來不會對女孩的人生產生什麼實質的幫助,但事實上卻對女孩一生都有重大的影響。一個具有仁愛之心的女孩必然能夠以幫助他人為快樂,並因此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也能為自己贏得更多的人脈和機會。
仁愛的女孩樂於奉獻愛心,她們積極地關心和幫助別人,同時也能得到別人的關心和幫助,不僅獲得精神上的快樂,更能體會到更多的愛和關懷,從而滋生出其他良好的品德。父母應該努力培養女孩的仁愛之心。
小萌是個四年級的學生,她有一顆仁愛之心。她是班長,學習成績非常好,由於她熱心助人,同學們與她的關係也都特別好。
有一次班裏轉來一個新同學,她以前也是班長,學習成績也十分優秀,看到同學們都圍著小萌轉,心裏很嫉妒。於是她總是故意把小萌打掃過的教室弄髒,把小萌擦幹淨的黑板塗得亂七八糟。
麵對這一切的挑釁,小萌心知肚明。當她可以當眾揭穿她的陰謀時,她並沒有這樣做,而是在放學後偷偷地找到她,並且告訴她:
“其實你做的這一切我都知道,我知道你現在剛來這個新環境還不太適應,因此我不打算追究。”
她接著說:“如果你不介意,我可以做你的第一個朋友嗎?咱們算是不打不相識吧!”說著,她就伸出了自己的手。那個女生有些羞愧地低下了頭,她知道小萌是真誠的,因為本來她可以當眾揭穿自己的,於是她激動地握住了小萌的手。
從上麵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來,一個具有仁愛之心的人並不意味著懦弱和屈讓,她們敢於指出別人的錯誤,但是並不對他人的錯誤斤斤計較,更樂於先伸出友愛和寬容的手。誰會不希望身邊擁有一個這樣具有仁愛之心的朋友呢?她們並不一味屈從,也不冷漠麻木,懂得真正關愛他人和理解他人。
一個富有愛心的女孩,必然會主動地去關心和幫助他人,從而更易於消除彼此之間的隔閡和誤會。仁愛之心無大小,無論大事小事,隻要付出了愛心,別人都能感受到。因此,父母應該努力培養女孩的仁愛之心,讓她們學會怎麼去愛護他人、關心他人,並從中獲得快樂。
建議一:營造仁愛的家庭環境
一個充滿仁愛的家庭環境可以成功地塑造女孩的仁愛之心。如果家庭環境溫馨,父母之間相親相愛,並且樂於幫助和關心他人,那麼孩子自然會擁有一顆仁愛之心。相反,如果家庭環境極不和諧,父母之間爭吵不斷,而且都不願意幫助他人,那麼孩子也難以擁有仁愛之心。
天藍今年12歲,是個充滿愛心的孩子。天藍的父母性情溫和,彼此之間相親相愛,而且樂於助人。天藍的媽媽是位醫生,平時對病人態度溫和,經常加班。但是每當她深夜回到家,天藍的爸爸都會為她開門,噓寒問暖,從來都沒有一句怨言。她的爸爸是一位熱心的人,從小就教天藍要樂於奉獻愛心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在父母的影響下,天藍慢慢地也擁有了一顆仁愛之心。
父母應該努力為孩子營造一個仁愛的家庭環境。夫妻之間意見不合時,不應該互相指責抱怨,而應該坐下來進行溝通和交流。
建議二:父母要給女孩做好愛心的榜樣
女孩的許多行為都是從模仿父母學來的,因此,父母一定要給女孩做出愛心的好榜樣。如果希望自己的女兒擁有仁愛的好品質,那麼就必須從現在開始就有意識地做她們的榜樣,讓她們從模仿中學會奉獻愛心。
當與女孩在一起的時候,父母可以幫助他人,例如給他人照看小孩子、熱心地為別人指路等。看到父母熱心幫助他人的行為,女孩自然就學會了如何奉獻自己的愛心,當她還沒意識到仁愛是怎麼一回事時就已經擁有了這種高貴品德。
建議三:愛心培養從娃娃抓起
中國有句古話叫“三歲看老”,這也就是說女孩3歲時所呈現出來的個性品質會一直影響她們的一生。因此,培養孩子的愛心應該從她還是個娃娃時抓起。父母千萬不要認為她們還小,什麼都不懂,因而不注重培養她們的愛心品質。
憐蕾今年11歲,是個非常有愛心的女孩。上個星期天的班會上,她以班長的名義號召大家為班裏一位患病的同學捐款,令在場的老師和同學們都感動不已。
憐蕾的媽媽從小就很注重對女兒愛心的培養。很小的時候,媽媽就每天給她念特蕾洛修女的默想文:“窮人餓了,不僅希望有一塊麵包,更希望有人愛他;窮人赤身露體,不僅希望有人給他一塊布,更希望有人能給他人應有的尊嚴。”